新华时评:莫把“乡怨”当乡愁
发布时间:2018-02-22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新华社济南2月19日电 题:莫把“乡怨”当乡愁
新华社记者 陈灏、席敏
每逢佳节,乡愁愈浓。倦鸟归巢,一些农村老家骤然热闹喧嚣。然而与团圆喜庆氛围格格不入的是,几乎每年都有一些带着消极、愁怨的“返乡日记”“农村观察”被炮制出来。看似抒发乡愁,实则戴着有色眼镜将农村消费得“体无完肤”。这不是乡愁,而是扭曲了的“乡怨”。
从“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到“东北农村妇女组团出轨”,再到“城里媳妇回农村不能上桌”,这些吸引眼球的文章尽管已被证伪,但造成的负面影响短时难以消除。农村形象被抹黑、曲解,无辜乡亲被中伤,情感创伤更难以抚平。
当下,一些人依恋城市里的现代繁华,一厢情愿地将农村想象成桃花源般的盆景,希望它停留在过去的耕作方式和田园风情,再回到现实,总不免是带着挑剔和责难;一些人带着居高临下的心态将个别农村现象当成笑话来看待,把极端案例当成农村落后、沉沦的证明,甚至不惜凭空捏造、大肆炒作博取眼球,以此抹杀农村发展。
这种扭曲的“乡怨”是一种不健康的乡愁。对家乡质朴、本真、纯粹的眷恋和思念才是乡愁的本质。它是山间一草一木,是院落里落满灰尘的石碾,是老屋边潺潺的溪流……它更是对家乡发展的期许和希冀,是对村庄建设和乡亲生活改善的欢呼与喜悦。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面貌已是日新月异,不良风俗正在渐渐消除。我们不否认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思想观念落后、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但是,一味地吐槽无济于事,农村发展更需要真知灼见与踏实肯干。
又是一个春节,希望返乡的每个人都不被一叶障目,能“不吹不黑”,客观全面地带回农村真实面貌;更希望有识之士能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让乡愁成为建设家乡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