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预计:到2020年非现金支付将占全球交易的20%
发布时间:2018-03-02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近年来,全球非现金支付取得长足发展。有机构预计,到2020年,非现金支付方式将占全球交易总规模的20%——
“轻现金社会”在“敲门”
梁凡
2017年10月底,两家全球咨询行业巨头凯捷、巴黎银行联合发布《2017年全球支付报告》。报告显示,全球非现金交易在2014年~2015年间增长了11.2%,创下过去10年内的最高增幅。无独有偶,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2018年初发布的研究成果也认为,过去两年已成为全球支付行业发展的分水岭,预计到2020年,以电子支付为代表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将占全球交易总规模的20%。
“轻现金社会”,正悄然到来。
非现金支付渐成主流
在交易“去现金化”方面,欧洲、尤其是北欧地区起步较早。
瑞典是欧洲首个发行纸币的国家。但如今,有形的瑞典克朗已经越来越少见。从购物、缴纳账单税费到公共交通购票,几乎都可以通过电子支付来完成。据路透社2月26日报道,瑞典的现金流通量已在过去10年内减半,从1120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868亿元)减少到500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387亿元)。目前,瑞典1600多家商业银行中已有900多家不再提供现金服务,农村地区不再保留自动取款机,商业企业拒收现金已经合法化。2016年,瑞典现金交易数量仅占所有支付的2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5%;现金交易金额的占比更低,2015年仅为2%,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将降至0.5%。
与瑞典同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挪威也不遑多让。据该国工商联合会的一份研究报告,目前83%的挪威人使用银行卡支付,日常使用现金的人群比例只有约5%。
再来看丹麦。2015年,87%的16岁至74岁丹麦国民使用电子支付,电子支付量占消费量的25%。值得注意的是,丹麦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推动角色。丹麦政府规定,从2016年开始,除了医院、药房与邮局等公共服务机构,该国多数商业店面都可以取消收银机,只接受使用信用卡或电子支付。2017年1月,丹麦中央银行更是宣布关闭境内全部印钞部门,以后不再印刷和制作丹麦克朗现金(硬币与纸币)。
除北欧地区外,欧洲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现金使用率下降的趋势。2016年5月,欧洲央行宣布永久停止生产500欧元钞票,自2018年起停止发行500欧元钞票。在欧洲主要国家当中,英国的“去现金化”力度较大。自1988年以来,英国现金支付的比率下降了14%。2014 年,英国的电子支付占比首次超过现金支付。
不过,在现金越来越“不吃香”的欧洲,德国民众却显得颇为“恋旧”。调查显示,90%的德国受访者表示“几乎总是”或“经常”随身携带现金,而在欧洲其他国家,这一比例为79%。其中,有84%的德国受访者表示无法想象完全不使用现金的生活。
新兴市场引领未来趋势
根据《2017年全球支付报告》的预计,从现在到2020年,全球非现金交易量平均每年增长10.9%,2020年将达到近7260亿笔。未来全球非现金交易的上升趋势主要由新兴市场引领——新兴市场19.6%的增幅将是成熟经济体的三倍,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亚洲新兴市场的非现金交易量更是预计将增长高达30.9%。报告指出,未来亚洲新兴市场非现金交易的高速增长源于“手机支付和数字钱包的普及”和“信用卡的使用量激增”。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移动支付市场,2016年移动支付交易额相当于美国的11倍。而据调研公司益普索的一项问卷调查,26%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出门只带不超过100元人民币的现金,14%的人已不再携带任何现金。据互联网研究机构易观统计,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达约29.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226.2%。而在仅仅数年前,这一数字还接近于零。
2016年11月,印度总理莫迪宣布面值为500卢比和1000卢比的纸币作废,同时发行新版纸币,以打击国内猖獗的腐败和黑钱交易。与此同时,这一举措也为“去现金化”在印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推力。据印度《经济时报》此前报道,印度国家支付公司统计了2016年4月推出的支付服务“统一支付界面(UPI)”的交易数量,发现同年11月交易数量还只有30万笔,到2017年10月增至7700万笔,一年内猛增了250倍以上。而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和商务平台、有“印度版支付宝”之称的Paytm,去年用户数超过2亿人,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子钱包,仅次于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不过,从整体来看,现金交易在印度还是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非现金交易当前只占总交易量的5%。据印度《明特报》网站报道,截至2016年3月印度银行账户普及率只有46%,在政策引导下,到2017年8月,新开设账户约有3亿个,但其中四分之一因未被利用而闲置。
“无现金”?“轻现金”!
非现金支付的蓬勃发展,源于其为多方提供的便利。对消费者而言,减少现金的使用意味着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假钞、抢劫、盗窃等风险。对企业来说,则可以大幅降低管理成本、节约人工开支及提升销售业绩。对政府来说,除能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打压地下经济及减少犯罪外,“去现金化”的最大益处还在于支付方式变革给经济带来的“催化剂”效应,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业岗位的增加以及更为繁荣的经济。
维萨卡公司对全球100个主要城市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大规模普及电子支付,这些城市每年的直接收益将高达47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809.75亿元)。并且,“去现金化”所带来的“催化剂”效应,将在未来15年内令这些城市的经济扩张12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6.11万亿元)。
正因如此,减少现金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的重点考量之一。
尽管非现金支付方式来势汹汹且深得各方青睐,但谈论所谓“无现金社会”却还为时尚早,更暗含风险。
2017年11月,调查了全球42个国家过去10年的现金流通水平后,美国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据旧金山联储统计,从2006年到2016年,调查范围内的45个国家中,只有瑞典和挪威两个国家的现金流通量出现了下降,在大多数国家,使用现金仍极为普遍。拥有全球最大最先进电子汇兑金融网络的西联汇款公司提供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全球85%的交易仍以现金进行。
其实,即使在瑞典,也不无对“去现金化”进程过快的担忧。瑞典央行行长2月26日在该国《每日新闻报》撰文,呼吁采取措施保护现金流通并确保支付系统仍在中央银行掌控之中。
有专家指出,尽管非现金支付拥有若干优势,但在当前的法律制度与技术条件下,完全取消现金并不现实。非现金交易会全面记录个人的支付信息,难免涉及个人隐私,其中暗含技术风险;此外,推动“去现金化”还应尊重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选择权。事实上,尽管现金在未来交易中的比重将不断降低,但即便按照最极端的经济学假设,现金也不可能被彻底剔除。未来将是“轻现金社会”,而非“无现金社会”。
“轻现金社会”在“敲门”
梁凡
2017年10月底,两家全球咨询行业巨头凯捷、巴黎银行联合发布《2017年全球支付报告》。报告显示,全球非现金交易在2014年~2015年间增长了11.2%,创下过去10年内的最高增幅。无独有偶,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2018年初发布的研究成果也认为,过去两年已成为全球支付行业发展的分水岭,预计到2020年,以电子支付为代表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将占全球交易总规模的20%。
“轻现金社会”,正悄然到来。
非现金支付渐成主流
在交易“去现金化”方面,欧洲、尤其是北欧地区起步较早。
瑞典是欧洲首个发行纸币的国家。但如今,有形的瑞典克朗已经越来越少见。从购物、缴纳账单税费到公共交通购票,几乎都可以通过电子支付来完成。据路透社2月26日报道,瑞典的现金流通量已在过去10年内减半,从1120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868亿元)减少到500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387亿元)。目前,瑞典1600多家商业银行中已有900多家不再提供现金服务,农村地区不再保留自动取款机,商业企业拒收现金已经合法化。2016年,瑞典现金交易数量仅占所有支付的2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5%;现金交易金额的占比更低,2015年仅为2%,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将降至0.5%。
与瑞典同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挪威也不遑多让。据该国工商联合会的一份研究报告,目前83%的挪威人使用银行卡支付,日常使用现金的人群比例只有约5%。
再来看丹麦。2015年,87%的16岁至74岁丹麦国民使用电子支付,电子支付量占消费量的25%。值得注意的是,丹麦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推动角色。丹麦政府规定,从2016年开始,除了医院、药房与邮局等公共服务机构,该国多数商业店面都可以取消收银机,只接受使用信用卡或电子支付。2017年1月,丹麦中央银行更是宣布关闭境内全部印钞部门,以后不再印刷和制作丹麦克朗现金(硬币与纸币)。
除北欧地区外,欧洲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现金使用率下降的趋势。2016年5月,欧洲央行宣布永久停止生产500欧元钞票,自2018年起停止发行500欧元钞票。在欧洲主要国家当中,英国的“去现金化”力度较大。自1988年以来,英国现金支付的比率下降了14%。2014 年,英国的电子支付占比首次超过现金支付。
不过,在现金越来越“不吃香”的欧洲,德国民众却显得颇为“恋旧”。调查显示,90%的德国受访者表示“几乎总是”或“经常”随身携带现金,而在欧洲其他国家,这一比例为79%。其中,有84%的德国受访者表示无法想象完全不使用现金的生活。
新兴市场引领未来趋势
根据《2017年全球支付报告》的预计,从现在到2020年,全球非现金交易量平均每年增长10.9%,2020年将达到近7260亿笔。未来全球非现金交易的上升趋势主要由新兴市场引领——新兴市场19.6%的增幅将是成熟经济体的三倍,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亚洲新兴市场的非现金交易量更是预计将增长高达30.9%。报告指出,未来亚洲新兴市场非现金交易的高速增长源于“手机支付和数字钱包的普及”和“信用卡的使用量激增”。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移动支付市场,2016年移动支付交易额相当于美国的11倍。而据调研公司益普索的一项问卷调查,26%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出门只带不超过100元人民币的现金,14%的人已不再携带任何现金。据互联网研究机构易观统计,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达约29.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226.2%。而在仅仅数年前,这一数字还接近于零。
2016年11月,印度总理莫迪宣布面值为500卢比和1000卢比的纸币作废,同时发行新版纸币,以打击国内猖獗的腐败和黑钱交易。与此同时,这一举措也为“去现金化”在印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推力。据印度《经济时报》此前报道,印度国家支付公司统计了2016年4月推出的支付服务“统一支付界面(UPI)”的交易数量,发现同年11月交易数量还只有30万笔,到2017年10月增至7700万笔,一年内猛增了250倍以上。而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和商务平台、有“印度版支付宝”之称的Paytm,去年用户数超过2亿人,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子钱包,仅次于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不过,从整体来看,现金交易在印度还是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非现金交易当前只占总交易量的5%。据印度《明特报》网站报道,截至2016年3月印度银行账户普及率只有46%,在政策引导下,到2017年8月,新开设账户约有3亿个,但其中四分之一因未被利用而闲置。
“无现金”?“轻现金”!
非现金支付的蓬勃发展,源于其为多方提供的便利。对消费者而言,减少现金的使用意味着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假钞、抢劫、盗窃等风险。对企业来说,则可以大幅降低管理成本、节约人工开支及提升销售业绩。对政府来说,除能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打压地下经济及减少犯罪外,“去现金化”的最大益处还在于支付方式变革给经济带来的“催化剂”效应,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业岗位的增加以及更为繁荣的经济。
维萨卡公司对全球100个主要城市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大规模普及电子支付,这些城市每年的直接收益将高达47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809.75亿元)。并且,“去现金化”所带来的“催化剂”效应,将在未来15年内令这些城市的经济扩张12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6.11万亿元)。
正因如此,减少现金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的重点考量之一。
尽管非现金支付方式来势汹汹且深得各方青睐,但谈论所谓“无现金社会”却还为时尚早,更暗含风险。
2017年11月,调查了全球42个国家过去10年的现金流通水平后,美国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据旧金山联储统计,从2006年到2016年,调查范围内的45个国家中,只有瑞典和挪威两个国家的现金流通量出现了下降,在大多数国家,使用现金仍极为普遍。拥有全球最大最先进电子汇兑金融网络的西联汇款公司提供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全球85%的交易仍以现金进行。
其实,即使在瑞典,也不无对“去现金化”进程过快的担忧。瑞典央行行长2月26日在该国《每日新闻报》撰文,呼吁采取措施保护现金流通并确保支付系统仍在中央银行掌控之中。
有专家指出,尽管非现金支付拥有若干优势,但在当前的法律制度与技术条件下,完全取消现金并不现实。非现金交易会全面记录个人的支付信息,难免涉及个人隐私,其中暗含技术风险;此外,推动“去现金化”还应尊重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选择权。事实上,尽管现金在未来交易中的比重将不断降低,但即便按照最极端的经济学假设,现金也不可能被彻底剔除。未来将是“轻现金社会”,而非“无现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