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北京放开户籍剑指教育移民:留住高端人才 缩减服贸逆差

发布时间:2018-03-24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特约撰稿人 平川

  人才争夺战至少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据《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惠王就曾经问过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如何增加人口、吸引人才入驻这样的梁惠王经典之问,同样适用于当下人口红利逐渐消逝的中国。人才,是各省在“县域竞争”中拔得头筹的核心要素。

  本周四,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这可以说是“近十年最宽松的落户政策”了。其中的亮点在于,对科技创新人才和金融人才的引进力度。

  《管理办法》规定,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总部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主体中承担重要工作,近3年每年应税收入超过上一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一定倍数的(企业注册在城六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8倍,注册在本市其他区域的6倍),符合人才引进计划。

  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92477元 —— 那么在城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码农,理论上说只要年薪超过 92477元 × 8 = 739816元 —— 即74万年薪税前,就进入了落户的门槛。

  这被很多媒体简化为“程序员月薪超过7万即可落户北京” —— 但月薪只是门槛之一,并不是说只要达到这个收入,就一定能够落户。

  如果说程序员的落户的年薪门槛是80万,那么对金融人才来说,这个门槛就是200万。

  《管理办法》还明确规定,天使投资基金管理人,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等高管,在满足一定实收资本以及投资额度的情况下,也有机会直接落户。

  事实上,如果研读整个《管理办法》,会发现其将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创新人才及科技服务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体育人才、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人才、金融人才、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健康等专业人才等统统纳入考虑,涵盖范围之广让人惊叹。

  有分析认为,这表明北京开启了“与二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 —— 这种论调就太小家子气了,北京即使开启人才争夺战,竞争对手至少也是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根本轮不到二线。

  如果各省为争夺人才而放开落户,是基于县域竞争的考虑;那么,北京则更多是站在国家立场、基于全球竞争,而做出的这个决定。

  北京的高端人才,如果因为户籍原因而选择离开,不排除少部分人会选择二线城市,但更多人可能会选择移民。

  道理很简单,二线城市很难提供北京所能给予的高薪岗位,尚且不论薪酬待遇、很多岗位恐怕只有北京能够提供。

  此外,即使能够提供高薪岗位,二线城市在人才密集度、工作节奏、信息获取和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劣势,可能会影响个人长远发展。就像一线NBA球星,无论给多少钱也不会来CBA打球是一个道理。

  人往高处走,当这些不缺钱的高端人才因为户籍而被迫离开北京的时候,更有可能的选择是移民美国

  户籍对这些人来说,更核心的用途恐怕就是孩子的教育 —— 笔者认识的一些高薪、但无北京户籍的人才,由于孩子无法在北京高考、又没法回老家就读,很多都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就读,准备将来送到国外读书。

  这相当于把中国的高端智力资源,包括连带的教育经费拱手送人,在当下国际竞争中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想想很多来自于三、四线城市的精英,是如何变卖老家房子并在北京买房,连人带钱迁入北京的,就能了解到这些高端人才移民美国等国家之后,对北京、对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伤害。

  以当前的中美贸易战为例,中国对美逆差的主要来源,就包括教育 —— 即大量人赴美留学造成的逆差。赴美留学当然不是坏事,但由于户籍因素,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不必要赴美留学所造成的贸易逆差。

  所以,对这些人放开落户限制,实际是北京在国际人才争夺战中的落子。并不是为了和二线城市争夺人才,更不是为了抬升房价、甚至于扩大税基 —— 虽然这些都是《管理办法》可能带来的客观结果。

  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以及对高端产业的势在必得,人才是核心因素。所以,如何让人才更好的留下来为祖国服务,是工作的核心。

  这两年,北京的空气问题已经大为好转,和蓝天白云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自然环境越来越宜人;这个时候放开对高端人才的落户,可以说是进一步在制度环境上打造北京的宜人性。双管齐下,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无论对北京还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确保优势,都是必要的。

  当然,放开户籍会让竞争更激烈,但这也是老问题。毕竟唐朝时候首都就“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了。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