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他们守望相助书写动人画卷
发布时间:2018-04-13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我听过一句谚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家的徐爸爸就是宝贝。照顾他是应该的,我喊他一声爸爸,就永远都是我的爸爸。”每次听到邻居转述徐朝勇夸赞自己的话,古丽巴哈尔都会这样说。
本报记者成越越通讯员齐跃强
“爸爸,吃饭啦!”
4月3日早晨,在于田县斯也克乡喀提亚克村一户农家的院子里,50岁的村民古丽巴哈尔·买托呼提正招呼90岁的爸爸徐朝勇吃早饭。
冒着热气的茶水在炉上煮着,馕已摆上桌,早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房子里……
徐朝勇慢慢地走过来,与古丽巴哈尔的丈夫麦托合提·麦图隼、儿子库尔班·吾卜力艾散一起围坐在桌前吃早饭。
喝着热茶,吃着香喷喷的馕,别看徐朝勇已经90岁,但身体硬朗,胃口也不错。
至今,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已有16年了。在徐朝勇的心里,古丽巴哈尔像自己的亲女儿一样早已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亲如一家邻居变亲人
“这是我姑娘刚给我买的衣服,不错吧?”见到客人,徐朝勇老人总会把女儿买给自己的新衣服展示给别人看。
中泰集团驻喀提亚克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万进军说:“老人除了患有冠心病和皮肤病之外,身体状况还不错。古丽巴哈尔两口子买来民间广泛使用的维药给他调理身体。他们每周帮助老人洗一次澡,每月给老人理一次头发,对老人尽心尽力地照顾。”
1959年,30岁出头的徐朝勇从河南来新疆支边,留在于田县羊场工作。
见到驻村工作队队员来家里,精神不错的徐朝勇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事,话也渐渐多了起来。
“当年,生活条件哪里有现在这么好,到处都是红柳、芦苇荡,这附近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也很少见到汽车,我们平时有个头疼脑热都得走到县城去看病……”徐朝勇说,“如今,村子里道路宽阔、交通方便,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病国家还给报销,这都是党的好政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当年,徐朝勇和古丽巴哈尔的父母同在于田县羊场工作,两家同住在一个大院里。古丽巴哈尔的父母在工作上常常帮助徐朝勇,生活上,也对他照顾有加。徐朝勇非常能干,乐于助人,还当上了村里的生产队长。后来,经人介绍,徐朝勇与当地姑娘曼拉西汗·尼亚孜结了婚。从那之后,两家人的走动更频繁了。
徐朝勇夫妇把古丽巴哈尔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古丽巴哈尔记得,小时候经常去徐爸爸家玩,从小她就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徐爸爸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给古丽巴哈尔准备一份。可以说,古丽巴哈尔也是在徐爸爸的疼爱下长大的。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1977年,徐朝勇的妻子因病去世。由于夫妻两人没有孩子,从那时起,徐朝勇一人独居。没过几年,古丽巴哈尔的父母也因病去世。失去了妻子,又送走了亲人一样的邻居,徐朝勇更是把古丽巴哈尔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祖孙三代亲情在延续
1987年,徐朝勇退休了。退休后的徐朝勇过得悠闲自在,常去古丽巴哈尔家串门聊天。
后来,古丽巴哈尔和小伙麦托合提·麦图隼结婚了,组建了自己的幸福小家。1994年,夫妻俩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儿子库尔班·吾卜力艾散。
徐朝勇把这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孙子一样疼爱着,隔三差五就会带着小礼物去看望他。夫妻俩忙的时候,就由他来照看孩子。
2000年的冬天,徐朝勇像往常一样打算到古丽巴哈尔家坐坐。在距古丽巴哈尔家不远处,徐朝勇听到了一个小孩凄惨的哭声。跑过去一看,竟是小库尔班掉进了馕坑。徐朝勇赶紧把孩子送往医院。
原来,当时古丽巴哈尔正在收拾房子,没注意到6岁的孩子跑出家门玩耍,掉进了馕坑里,幸亏徐朝勇及时发现,救了孩子。虽然孩子的性命保住了,但由于馕坑里温度较高,孩子的身体被严重烧伤。
为了给孩子治疗烧伤,古丽巴哈尔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徐朝勇便主动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说:“你们别不收,我一个人也没用钱的地方,先救孩子要紧。”至今,古丽巴哈尔都难以忘记徐朝勇说的这句话。
小库尔班在医院治疗期间,徐朝勇一直陪在他身边。徐朝勇说:“我知道自己在医院也帮不上什么忙,但我就想待在这儿,看看我孙子,陪着他也好。”
后来,小库尔班出院了,遗憾的是,他的身体落下了一点残疾。
看着徐朝勇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又不好,古丽巴哈尔和丈
夫决定把老人接到家中照料,那是2002年。
谈起往事的时候,古丽巴哈
尔紧紧握住徐朝勇的手。那一刻,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倚靠和信任。在场的人都被这份真情所感动。
做饭、洗衣、定期体检……古丽巴哈尔夫妇细心周到地照顾着徐爸爸。
一提起古丽巴哈尔两口子,徐朝勇就乐呵呵地见人就夸,逢人就讲:“姑娘今天又带我去体检了,我现在身体好多了。每天晚上,我姑娘、女婿还带我出来散步,我整个人都精神了……”
“我听过一句谚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家的徐爸爸就是宝贝。照顾他是应该的,我喊他一声爸爸,他就永远都是我的爸爸。”每次听到邻居转述徐朝勇夸赞自己的话,古丽巴哈尔都会这样说。
两家人延续两代的情谊,共同续写着民族团结的真情,也感动了很多人。2006年5月、2008年6月,徐朝勇两次被授予于田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其实,古丽巴哈尔家的生活并不是很宽裕,平时她会在家做一些手工艺品,诸如箩筐、筛子以及刺绣制品等,拿到巴扎上出售。她的丈夫在附近的工地打短工,儿子库尔班打理着家里的几亩地。但是无论条件如何,她都坚持给徐爸爸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徐朝勇和这一家人过着幸福和谐的小日子。
“你们看现在的生活多好,村里的活动中心、灯光球场应有尽有,我没事也去坐坐,和老朋友们聊聊天,日子过得很惬意。”徐朝勇老人的话让人听着心里暖暖的。4月10日,徐朝勇(右)和古丽巴哈尔在家中。齐跃强供图
4月3日,徐朝勇(右二)和古丽巴哈尔(左二)一家人一起看电视。
齐跃强供图
本报记者于熙通讯员张军森
温宿县共青团镇阿孜干布拉克村的
田野上,醉人的风景有很多。其中亚森·马木提与陈发这对不同民族的兄弟,23年来心心相印、不离不弃的故事,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他们共同书写了一幅“守望相助、团结一心”的动人画卷。 守望相助一家亲
“只有各民族之间手足相亲、互帮互助,才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4月8日,拉着几袋化肥,正准备去看望亚森大哥的陈发对记者说。
64岁的亚森看到不顾自家农活多,还来帮助自己春耕生产的56岁的弟弟陈发后,忙不迭地迎上前去。两人又是抬,又是搬,将车上的化肥搬到了地里,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
时光追溯到1995年,正值青壮年的陈发,千里迢迢从重庆来到共青团镇。陈发决定留下来。他想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靠勤劳苦干刨出个“金娃娃”。
背井离乡,拖家带口,无亲无靠,初来乍到共青团镇的陈发一家四口生活过得非常拮据。他靠四处给人打零工谋生,尽管起早摸黑地苦干,可一家人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当年的共青团镇人口不多,突然来了个操着一口四川口音的汉族巴郎子,引起了经常逛巴扎的亚森的注意。
几次三番搭话,连手带脚地比划交流后,亚森发现陈发是个厚道的老实人。他买来热馕给陈发吃,陈发当时眼圈就红了。“谁没有困难,这里有哥哥在呢,巴郎
子,不要怕!”陈发至今记得当年亚
森拍着他肩膀说话时的真
诚。
后来两人交往交流的机会
多了,亚森对陈发语重心长地说:“你给人打零工总不是长久之计,想办法到我们村去,承包上一些地,凭你的种地手艺,我保证你很快发家。”仿佛久旱逢甘霖,听到这些话的陈发有了十足的信心,有了亚森的鼓励,他感到精神上不再孤单了。
自此,只要有机会,陈发就去找亚森大哥。除了在田间地头帮助对方忙农活,葡萄架下、牛羊圈旁,他多次向亚森大哥请教当地的风土人情,谋生路子。渐渐的,如何在当地发展下去,他有了想法。
后来,在亚森的帮助下,陈发顺利地来到阿孜干布拉克村落户。搬家的时候,亚森带着全家人一起帮忙。安顿好之后,亚森叮嘱陈发:“我家里干活的农机具,你想用哪个就用哪个,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咱们都成邻居了,不要客气啊。”
听着这些暖心话语,陈发眼圈又红了,他暗自下决心:“老家地少人多,有力气没地使。现在村里这么多地,有亚森大哥帮忙,我一定要甩开膀子干,想方设法回报亚森大哥的关心和帮助。”
阿孜干布拉克村是多民族聚居村,初到这个村,亚森为了帮助陈发尽早融入到村民中,他经常在人多的时候,郑重地推荐陈发,说他有一手漂亮的干农活手艺,还主动让村民教陈发学说维吾尔语。在亚森的影响下,乡亲们都慢慢与陈发夫妇熟络起来,今天你教说“坎土曼”,明天他教说“亚克西”,很快,陈发一家人就在阿孜干布拉克村扎下了根。
再后来,亚森动员陈发开荒包地。出主意不说,亚森还带着两个儿子帮忙,借耕牛、借马车、借农机具……一点一滴的关爱,不求回报的付出,有了亚森大哥的帮助,陈发的家底渐渐殷实起来。 团结一心筑和谐
“我们维吾尔谚语说,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自从有了这个汉族弟弟,我收获了幸福!”回忆往事,亚森动容地对记者说。
2017年秋季的一天,陈发独自一人在村里的林带里捡蘑菇。走着走着,不觉来到了亚森大哥的家门口。
“大哥,你在家吗?”叫了几声,陈发不见对方回应,感觉有点不对劲,便快步走进房里,看到独自在家的亚森躺在床上,眼睛不停地动,但却说不出话来。
“是不是脑梗了?”陈发的心里咯噔一下,赶紧出门找来三轮车,急忙把亚森大哥送到了镇医院进行抢救。
医生诊断后说,亚森的病情很严重已危及到生命,镇医院治不了,得赶紧转院。听到这话陈发急了,他央求医生先给亚森输液治疗着。医生说没有家属签字,不能随便下药。陈发不假思索地说:“这个字我来签,亚森出了事情我负责。”
“亚森大哥是个热心人,每天看到他在村头巷尾转悠,我就感觉很安心。有时一天不见面聊聊天,心里就着急。”陈发说,正是因为朝夕相处,让他那天及时发现亚森大哥突发疾病。
那天,在陈发的帮助下,亚森得到了及时救治,病情转危为安。亚森的妻子赶到医院后,握着陈发的手感动得哭了。
亚森生病住院的日子里,妻子奔波在医院和家之间。家里没人时,陈发拿着亚森家的钥匙,操持着他家屋里屋外的所有事情。等亚森病愈出院回到家时,发现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家里家外都被陈发打理得井井有条。
前几年,亚森的大儿子考上了一所警校。当一家人为学费一筹莫展时,陈发赶来送钱并埋怨道:“哥,孩子能考上大学多令人高兴,没钱咱们可以凑,为什么有困难还瞒着我?”
“我是当哥的,不能总是让弟弟帮衬。”亚森眼眶湿润地对他说。
去年,亚森无力偿还2万元贷款,陈发拿出自己的钱,让亚森还上了贷款;亚森的房子破旧不能住人时,陈发立即腾出自己家的两间空房给亚森一家人居住;家里的棉花没人拾时,第一个出现的也总是陈发……
23年来,在亚森和陈发之间,像这样交往交流交融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两个人的平凡故事,犹如一股股暖流,流过他们和村民的心间,让阿孜干布拉克村格外温暖。
23年来,你到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你帮我发展生产,我帮你出主意增收致富;你有困难我来帮,我有难处你来解……这两位民汉兄弟真诚相待,风雨共担,携手并进,一曲守望相助、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欢歌,回荡在阿孜干布拉克村。
多年来多年来,,温宿县共青团镇阿孜干布拉克村村民亚森·马木提与陈发兄弟俩守望相助发兄弟俩守望相助,,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