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提振“精气神”
发布时间:2018-04-27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经济运行“稳、新、优、好”特点日益明显,充分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中国经济“精气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足够底气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6.8%——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的“综合得分”延续超平稳态势,实现连续第11个季度增速稳定在6.7%~6.9%的区间。
但中国经济非一个“稳”字所能概括。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邢志宏所言,一季度经济运行可谓“稳、新、优、好”。
增速平稳、新兴产业壮大、经济结构优化、企业效益改善……“稳、新、优、好”在一季度有十足的数据支撑。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进中育新的态势日渐明朗,逐步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精气神”。
在受访专家们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经济运行所展现的“精气神”正是这一发展阶段转变的真实写照。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经济的诸多深刻变化得益于内外多方因素的“共鸣”,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在其中至关重要。
从钢铁厂到汽车厂,从缝纫机制造车间到智能马桶生产线,从互联网巨头到独角兽企业……近日,本刊记者在冀、浙、鲁等地调研中也明显感受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基层所引发的深刻变革。
“在‘三去一降一补’的基础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张占斌认为,作为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性工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将继续重塑经济“精气神”,高质量发展也将更加明显。
减“低”增“高”
一块块圆柱形特钢棒材从生产设备的“肚子”滑出,顺着槽道滑至工人身旁。工人对这些准重1.690kg、误差不超过10g的棒材进行称重后,再整齐装箱……过去三年时间里,河钢集团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已将2000多万块该类棒材售卖给某大型国际汽车制造企业,每块单价十五六元,利润远超普通钢材。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家电用钢和第二大汽车用钢供应企业,河钢集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种钢生产比例从2014年的29%提升至如今的64%,产品结构实现重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告别低质低价低端产品为主的‘低端循环’,真正自我革命,产能坚决要去,结构坚决要调,效益一定要提升。”河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李炳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过去两年河钢集团忍痛压缩炼钢产能500万吨以上,但年利润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过去几年,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中高端产能不足成为掣肘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发展的痛点之一,尤其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业等重点行业更是“脂肪堆积”重灾区,企业经营一度举步维艰。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调研员李燕看来,大多数传统产业已经走过数量扩张阶段,产业内部优化组合、提质增效是大势所趋。
在调研采访中,本刊记者发现,河钢集团并非孤例,传统产业在推进去产能的同时,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成为地方政府和一线企业的普遍共识。
智能马桶重镇浙江台州椒江,集聚了全国25%以上的智能马桶整机和马桶盖产量,年产值持续保持快速增长,部分核心技术实现国际领先。以2017年为例,智能马桶整机和马桶盖产量近90万台,年增幅达97%,一批规模企业产品快速迭代,已销售至日本、美国、欧洲市场,业绩连年翻番。
在山东济宁,如意控股集团立足纺织业老本行,科研攻关与兼并重组“两条腿走路”,已掌握了高科技高性能纤维领域世界领先技术,同时在英法意日等国收购多个高端服装品牌,跃身为纺织行业佼佼者,改变了高端纺织技术、高端纺织品牌由发达国家掌控的局面。
“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只要经过优化升级,就能凤凰涅槃。”台州市委常委、临海市委书记蔡永波告诉本刊记者,实践已经证明,传统产业通过自我革命,追求高质量发展,可以成为大放异彩的朝阳产业。
宏观数据证明了这一点:2017年,全国传统产业技改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4.6%,改造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今年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6.5%,已达近年来高点。今年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1%。
在张占斌看来,传统产业产能增减之间,内部结构实现优化,供给质量明显改善。对此,多位企业负责人深有同感。“企业利润增长有去产能带来的价格回升的影响,但产品结构高端化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能。”李炳军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淬炼下,“钢铁成吨卖、一吨利润才几块”已经成为历史。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依然没有结束。在部署“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今年将继续支持企业瞄准国际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设备、能效环保、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等。
“新势力”燎原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邢志宏认为,经济运行的“新”主要就体现在新的市场主体在大量增加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在蓬勃发展。
谈及新市场主体,蔡永波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透露,几年前经济下行压力下,临海有部分企业倒闭,如今看来当地经济因祸得福。“企业倒闭‘倒逼’和政府服务优化作用下,一批企业高管投身创业大潮,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新登记企业607.4万户,比上年增长9.9%,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今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企业132.3万户,同比增长5.4%,日均新增企业1.47万户。
从“三新”发展境况来看,同样保持了高歌猛进之势:今年一季度,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迅速成长,人工智能初创公司融资首次超过美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达29.2%;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9.6%和8.8%,分别比规上工业高5.1个、2.8个和2个百分点。其中,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15.2%,新能源汽车增长139.4%,工业机器人增长29.6%。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采访中发现,“新势力”已经成为多地经济的主导力量。
“经济要稳中求进,对于滨江区而言更要强调进,在追求高质量发展基础上,要量质并举,追求中高速。”杭州市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说,滨江区提前完成区域整体腾笼换鸟,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当地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已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5.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以上,经济连续五年增速超过10%。
作为传统重化工业大省的省会,济南的经济发展正逐步脱胎换骨。济南市经信委综合处副处长文海生介绍,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超过45%,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5%,服务型制造成为当地制造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受访专家们看来,尽管“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还比较低,但发展势头旺盛,对当前经济平稳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三新”经济近年持续高景气态势,预示着其在中国经济中将有更大作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高于同期全部工业年均增速4.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4.8%,高于同期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今年3月,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PMI分别为52.2%、53.2%,均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表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新动能培育加速推进。
政府供给再优化
“企业开办从受理到领取税务发票最多只需3天。17类重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批时间从60天变为即办件。以前办抵押贷款最起码要跑6次、3天时间。现在只需要跑一次,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台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何晓霞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作为浙江省率先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地级市,台州市在过去一年多已取得诸多改革成绩,行政服务办事效率整体提高36%。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狭义上讲主要是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广义上讲是要构建更好地政府和市场关系。”张占斌说,这就需要政府进行自我改革,提供更好的制度、要素供给,改善服务,降低企业“软”“硬”负担。
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事项之一,“最多跑一次”无疑是在实现政府自我改革,改善政务服务,降低企业“软”负担。何晓霞举例讲到,台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完善相关业务考核体系,将前台受理人员由“专科”培训升级为“全科”,1124个事项均实现不同模式的“无差别全科受理”,这正是“最多跑一次”改革能够取得诸多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采访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多地政府正从不同层面进行自我改革,改善政府供给。例如,杭州市早在近两年前,就根据工作需要整合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食安办的职责,组建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济南市去年建成开通政务数据开放平台,53个部门1015项数据集实现开放共享。
“企业注重的是创新,政府注重的是改革。政府改革引导企业创新,企业创新倒逼政府改革。”詹敏说,政府改革与企业创新实现协调,相得益彰,就激发出了区域发展的活力。
过去五年,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90%,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压缩74%,地方政府定价项目缩减50%以上……“政府在简政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已经做出很多努力。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相信企业活力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质量还会提升。”张占斌说。(采写记者:宫超 李延霞 闫起磊 王俊禄 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