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之乡盯紧科创与新兴产业 太仓要抢占长三角合作先机
发布时间:2018-05-0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在被誉为“中国德企之乡”的太仓,目前,全市共有300多家德企、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如今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迈入了全面融合的时代。太仓也为自己量身定制了新的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靠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推动的阶段,中国需要科创资源集聚和新兴产业策源的地方。作为苏州里最靠近上海的城市,太仓还是要把文章做在科创和新兴产业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陈宪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5月4日,由太仓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上海经济学会共同发起、陈宪主持研究的《太仓建设临沪科创产业高地战略研究》(下称《战略研究》)发布。《战略研究》提出,太仓应以建设现代化创新创业城市为长远目标,尽快建成临沪科创产业高地。
在发布会上,太仓市委书记沈觅表示,太仓将进一步深化与上海各园区、乡镇的融合对接,更加主动地在产业转型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等领域加大融合力度,借力借势实现更大发展。
临沪科创产业高地建设
太仓与上海地域相连,与嘉定区、宝山区接壤,主城区距上海虹桥机场仅30分钟车程。近年来,太仓把融入上海作为推动太仓发展的重大战略。
比如,太仓始终坚持把打造对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融入上海的首要工作。目前,太仓已有G15沈海高速、204国道、346国道、华浏线、飞沪路等5条道路与上海道路实现互连互通;开通太仓至上海地铁11号线、7号线和虹桥机场、浦东国际机场跨省城际快速公交线路等。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太仓坚持紧盯沪上产业发展方向,抢抓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上海自贸区建设及“四新”经济发展等历史机遇,积极承接上海产业溢出效应,每年在上海举办招商投资说明会,已成为上海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协作配套区。承接了上海复星、沪工智能等一大批产业项目转移,服务完善了上海的产业链配套。
“要在这轮长三角区域合作中抢占先机,太仓的重点突破口在于集聚科创资源和发展新兴产业,不可能再去走其他路。”陈宪对记者表示。
以深圳与周边城市来对比上海与太仓,陈宪为记者分析道,目前中国在科创资源集聚和新兴产业策源方面,成长最快和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是深圳,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其实包含了“科创”这个概念。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就是深圳、广州等九个城市加港澳,香港以金融见长、广州以商贸见长、深圳以“科创+信息产业”见长,其中深圳周边城市是完全依托深圳的。“未来太仓应该也会在环杭州湾大湾区里,太仓利用与上海的地缘优势,就是要去发展科创和新兴产业。”
《战略研究》提出,太仓要争取形成“一城一区一中心”现代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即临沪智能制造产业城、沿江现代物贸产业区、太仓双创集聚中心;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及未来产业优势,建设先进产业承接板块、新材料产业板块、生物医药产业板块、特色农业创新示范板块等四大功能板块。
其中,在建设临沪智能制造产业城上,陈宪指出,太仓要发挥七大对德合作平台作用,加大对德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德资工业产业链集群,以高新区为核心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
同时,《战略研究》提出,太仓还要强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位优势(轨道交通、高铁、高速公路、城际公交等)。
陈宪在发布会上谈道,如果解决上海周边1小时都市圈范围内的城市网络状轨道交通问题,将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产业转移承接产生很大的影响。“太仓的区位条件在交通设施的推动下将进一步提升优势。”
发展瓶颈和制约
同时,陈宪也对记者谈到,太仓在发展科创和新兴产业上还存在瓶颈和制约,比如科创产业优势并不突出,面临昆山、吴江、嘉善等地的同质化竞争;在自身内部经济中,太仓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产业链,优势和特色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战略研究》指出,目前太仓企业大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多为生产中间产品,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缺乏引领行业发展的自由度和话语权,更加缺乏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尤其是一大批从事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企业和产品知名度不高,盈利空间不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战略研究》还指出,目前太仓企业研发投入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现在太仓规模以上企业1020家,研发投入在1亿元以上的基本没有,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在一两百万,最多几千万。
在对接上海这个问题上,上海创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怡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太仓应该跳出这个框框,自己寻找一个产业链比较长并且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主打产业,这样就可以依托上海的人才优势,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产业。“建议太仓往绿色产业发展,比如大健康方向考虑。”
“关于如何对接上海,很多邻近上海的城市包括昆山、嘉善等都提出过类似的问题。现在一些企业会离开上海,但有几种情况:一是上海商务成本比较高;二是一些企业会把附加值比较高的部门放在上海,比如研发和销售中心,生产基地则会搬到周边地区去。这样,实际上,周边城市基本上还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所以我建议太仓要跳出这个框框。”陆怡皓对记者补充道。
今年年初,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利物浦大学两所高校的落户,也为太仓今后临沪科创产业高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陆怡皓对记者谈道,希望这些高等院校设置的专业能够和太仓今后所确定的主导产业紧密相关,这样可以真正形成人才、研发、产业的正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