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敬礼娃娃”郎铮:13岁少年的感恩

发布时间:2018-05-09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左图为郎铮被8名解放军战士从废墟中抬出;右图为敬礼的郎铮。资料图

  法治周末记者 赵晨熙

  在北川县13岁少年郎铮家的客厅电视柜上,摆放着一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中,8名解放军战士正在用一块小门板做的临时担架从地震后的废墟中抬出一个满脸伤痕、满身土的小男孩,他举高了稚嫩的右手,向解放军战士敬礼。

  正是这张照片,让当时只有3岁的郎铮成为了汶川地震中备受关注的“敬礼娃娃”。10年后,褪去“敬礼娃娃”光环的郎铮更多感悟到灾后余生生命的可贵和对生活的感恩。

  “感恩,是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两个字”

  临近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郎铮忽然向父亲郎洪东提出了一个愿望:想找到10年前营救他的那8名解放军战士。

  他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2008年5月13日上午,被埋了20个小时的我,忽然见到了光明,还有你们探出的脸,模糊却又温馨。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却在救出我后,抹抹汗,马不停蹄地去拯救另外的生命。而我,只能用一个微不足道的敬礼,来表达我对你们的敬意。我被你们救出的第一句话竟是,我的鞋去哪儿了,想来真是可笑,如果当时,能问问你们的名字该多好。眨眼间,以前吵着要鞋子的3岁小男孩,已经成为13岁的少年,我已经迎来了忙碌的初中生活,家人们很健康、很和睦,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我多想再与你们见一面,哪怕一分钟、一秒钟,解放军叔叔,你们在哪里……”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5月13日的早晨,解放军救出了北川县曲山幼儿园废墟被掩埋了长达20小时之久的郎铮。

  据郎铮回忆,被压在废墟下时,自己感觉非常害怕、恐惧和无助,“几乎把所有认识的人都喊了一遍”,所以当被解放军把他解救出来时,他最想做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感激。由于父亲就是一名人民警察,从一岁多就开始教他敬礼,并告诉他这是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和感谢,所以被救出后他下意识地做了个敬礼的动作。

  这一幕,正好被在一旁参与救援的记者杨卫华拍了下来,这使郎铮迅速成为了地震后感动万千民众的“敬礼娃娃”,也让郎铮一家与杨卫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们不仅是朋友,更是亲人般的感情。”郎洪东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杨卫华不仅在学习生活上一直帮助郎铮,更是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生活中会直接喊郎铮“儿子”。郎铮第一天上学、第一次升旗、第一次戴红领巾等重要时刻,杨卫华都在现场见证。郎铮对杨卫华也很依赖,一有时间,他就会跑到同在一个小区的“杨伯伯”家玩。

  3年前,杨卫华因肝癌去世时,郎铮拉住被子蒙头大哭了很久,他更加坚定了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杨伯伯!”

  此后每年清明节,郎铮都会在家长的陪同下,去给杨卫华扫墓。

  在妈妈吴晓红看来,儿子郎铮在经历了地震后更加懂得了感恩。郎铮自己也说:“感恩,应该是我们所有遭受地震灾难的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两个字。”

  不仅是对杨卫华,地震发生后,郎铮曾被送往西安的医院进行震后心理康复治疗,如今每个春节,他也会给当时陪着他消除心理障碍的医护人员打电话拜年。

  家人同样希望能够满足郎铮找到8名营救他的解放军战士的愿望。寻人消息发出后,郎铮一家目前已陆续找到了当年的5位战士,他们很希望能在10年后再次把那8名解放军战士聚到一起。

  褪去光环,我就是我

  如果不是汶川地震10周年这个节点,郎铮的父母并不会接受众多媒体的采访,自从郎铮因“敬礼”出名后,父母也时常告诫他,他只是个普通孩子,不希望这个头衔对他有什么影响。

  这种家庭教育很有效果。郎铮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在学校里,他从来不会和别人说自己就是“敬礼娃娃”,有时有媒体记者想来采访,他也会赶紧打电话给家长,转告媒体不要来到学校,担心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影响老师的工作。“我就是我,跟普通的孩子并无二致。”郎铮说。

  成名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敬礼”像烙在郎铮身上的印记,甚至有一段时间,“不管谁见到我,都会让我敬礼”。但郎铮对敬礼有自己的理解,那是一种感恩仪式,充满庄严。他还记得,地震后自己一共有三次主动敬礼,第一次是获救时向解放军战士行礼;第二次是向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敬礼;第三次是向给他做手术的医生敬礼。

  褪去“敬礼娃娃”光环的郎铮品学兼优,家里摆放着“最美东辰少年”“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绵阳市乒乓球比赛团体第一名”等奖状奖杯……

  在众多体育运动中,郎铮最喜欢的还是篮球,因地震受伤被截掉的部分手指并未影响他的球技,几乎每个周五放学后,他都会和父亲郎洪东一起,在小区的篮球场里较量一番。这也使得他的身高突飞猛进,刚刚过完13岁生日的他身高已经达到了170厘米。

  郎洪东对郎铮始终存有愧疚,汶川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县城50公里外出差,没能好好保护好儿子。所以这位警察即便工作再忙,每逢周末,夫妻俩都一定会抽时间陪儿子,这是震后他们对儿子的承诺。

  “身体最重要,其次是道德,第三是学习。”这是父母给郎铮提出的三点期望。

  10年来,郎铮一直未改变当初立下的志向——3岁时他就对照顾他的医护人员说,以后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警察。现在他梦想着进入军营,成为一名军人。

  走出阴霾,感恩生命

  灾后重生的郎铮无疑是幸运的,但地震给他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创伤,他被切除了左手部分坏死的小指和无名指,心灵创伤也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备受煎熬。

  吴晓红说,地震后很长一段时间,郎铮都很害怕黑暗和独处,睡觉必须要开着灯,必须要给他讲故事哄着才能睡着,即便睡着了,也经常会从睡梦中惊醒。他也害怕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甚至上厕所也要拉着大人的手。

  郎铮自己也记得,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关门太用力甚至都会害怕,更惧怕听到类似“地震”“北川”这样的敏感字眼。

  为了让孩子更快地远离地震的阴影,郎铮从小学起,就开始在北川外求学,如今他就读于绵阳东辰国际学校。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地震带给他的阴霾渐渐散去,他不再介意其他人向他提起2008年的那场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时,他还参与了学校和北川组织的捐款活动。

  现在,郎铮不时会拿起摆在家中的那张“敬礼娃娃”的照片来看。尽管回忆起当时地震的惨烈场景依然会让他心有余悸,但他更多感悟到的是生命的可贵,“那么多人都因为地震去世了,而我却活了下来,所以我更要坚强地活下去”。

  责任编辑:王硕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