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共建美好家园 共享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18-05-13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10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磅礴力量在巴蜀大地汇聚,兄弟省市帮扶援建的时代壮歌在巴蜀大地奏响!

  十年弹指一挥间,灾区旧貌变新颜。泥泞的便道不见了,一条条高速公路在崇山峻岭间延伸;荒地废墟没有了,一座座精致的房屋与山水湖泊交相辉映。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1372公里高速公路、4752公里干线公路建设完成,水利、农田、输电等各项基础设施持续完善,39个重灾县城镇化率达到47.8%,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建医院 守护生命健康

  地震后,位于玉垒山脚下的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受损严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先后派出8批医疗队赴川援建,历时两年,帮助都江堰人民医院顺利完成了搬迁及运行,并通过三级乙等验收,成为四川省首屈一指的县市级医院。

  从老院址抢险到板房医院里就诊,再到新医院的奠基,每个阶段都能看到瑞金医院援建先锋队奋斗的身影;从规章制度的制订到科室的设置,再到手术的重新开展,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白衣天使们的大量心血。

  2015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托管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并与瑞金医院共同为该院打造全新的卒中中心。“以前,我们的溶栓技术并不成熟,很多卒中病人都要转到成都治疗。”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执行院长于洪涛介绍,卒中中心的建成让患者实现了本地就诊,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此外,胸痛中心、眼科、普外科的加快建设也有效提升了医院对各种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这里的医疗条件很好,病房很宽敞,住得很舒服。”医院里,记者遇到了患有冠心病的李明康老人,他告诉记者,以前他这种病要到成都的医院才能治好,不仅自己折腾还要给儿女们添麻烦,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了,太方便了。

  筑社区 重建宜居家园

  都江堰市壹街区在遭遇地震后,到处都是废弃的厂房、破败的农舍和荒芜的田地。如今,1.5平方公里的城市社区已经建成,并配套建有图书馆、文化馆、小学、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同时,壹街区还引蒲阳河水建造了景观河——颐河、人工湖——颐湖,以及400亩的绿地公园,生活在此的居民近可与水相亲,远可眺望青山。

  “我们的社区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将川西的田园风貌和上海的里弄风情有机融合,院落围而不合,街道通而不透。”壹街社区党委副书记齐玉淘介绍,这里的建筑造型各异,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情。

  “整个社区就像个欧洲小镇,很现代也很方便,在这里生活感到特别惬意。”家住壹街区香樟园的艾永华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慰问空巢老人活动,陪他们聊聊天,帮他们收拾收拾屋子。在这里,邻里关系非常和睦,大家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

  黎长久老人今年80岁了,没搬到壹街区之前,一家四口人挤在4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现在的房子大多了,小区里的环境也非常优美。”老人笑着说,小区山多水多空气也好,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围着湖边走上两三圈。

  修公路 打通交通命脉

  作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绵竹市清平镇绝大部分的房屋、公路、通讯站等基础设施都在地震中损毁。但地震没有阻止援建者的脚步,没有运输工具,他们就负重上阵,翻山越岭,徒步把施工设备背到灾区;没有地方住,他们就把板房建在受灾现场;没有自来水喝,他们就舀一瓢山涧泉水,苦中作乐。

  2010年8月,正当重建工作紧张有序进行时,清平镇又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山体坍塌,河水改道,交通、电力再次全部中断。已经开始动工的绵茂公路香港援建段也因此受损,建设被迫暂停。援建单位不放弃,灾区群众不泄气。经过各方努力,绵茂公路香港援建段于2016年12月份竣工,这条被老百姓称为“生命通道”的公路保证了行人车辆全年全天候安全进出清平。

  “三年内两次遭受特大灾害,我们一度失去了希望,不敢想象还能回到家乡重新生活,是各方力量的不离不弃让我们重振信心,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清平镇。”说到这,清平镇群治办主任孟骏的眼睛湿润了。他告诉记者,现在清平镇的房屋、学校、医院等各种基础设施变得“高大上”了,以前住在山沟里的村民现在都搬进了镇里的楼房,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地震可以夺走生命、摧毁建筑,但永远无法压弯中华儿女坚毅挺拔的脊梁。行走在灾区的土地上,记者一次次感受到这股坚韧不拔的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李芃达 钟华林)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