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克己奉公为乡亲——记河北承德市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党支部书记范振喜

发布时间:2018-05-22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范振喜(左二)在介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技术。 宋美倩摄

  “做好一个农村振兴带头人实在不容易,除了懂经营、会管理,把村里的经济建设搞上去之外,清正廉洁、公正公平、关爱百姓同样重要。周台子村党支部书记范振喜,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可称为楷模,公正公平抓管理、清正廉洁做表率、关爱百姓尽心力,确实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总结和学习。”现任滦平县委书记蔡福浩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对范振喜作出如此评价。

  事实正如蔡福浩所评价的,在范振喜身上,体现了一名合格共产党员所必须具备的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

  公正公平抓管理

  周台子村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变化,与范振喜公正公平处理村务有着极大关系。

  范振喜认为,一个村集体落后原因有多种,但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村集体缺乏向心力。造成向心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村集体规章制度存在漏洞,使得村集体决策不够民主,处理利益分配不够公正。

  范振喜担任村支书后,为了给村务管理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他首先在自控自律上给自家人约法三章:“不插手村委会事务,不参与村集体工程,不接受村集体报酬。”

  “振喜书记不仅威信高,在村里,他的民主意识和自律意识比谁都强。处理问题既讲科学民主,又会一碗水端平。他家所有成员和亲友,没有一人在村委会和村企业任职。”村会计杨国兴举例,比如村里每年都有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工程项目,但范书记没有向亲朋好友推荐和分配过任何一项工程。一位外地老板曾当场拿出30万元存折,希望按本村内部价承包经营矿点,许诺挣多少都和范书记俩人平分。范振喜当场回绝,“我是共产党员,又是村里的当家人,必须行得端,走得正,否则大伙就会戳共产党的脊梁骨。”对于村里的业务开支,范书记要求每笔都要做到村干部集中会签,村民理财小组审核之后才能报销。

  在周台子村财务室,记者随意拿起一本账簿翻开一页,单据时间是2008年3月31日,支出内容为购买“公牛”插座,支出金额36.5元,单据上有村班子成员的共同签字。一个年集体收入几千万元的村子,花几十元钱也要5个人同时签字,可见周台子村的财务管理十分严谨精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民介绍说:“我认为只要是人都会有私心,我也不例外。在周台子村集中连片建设新村时,我自认为与范书记私交不错,而且有亲戚在市里当领导,琢磨着能在周台子旧村拆迁补偿上多拿一些赔偿费,不仅自己向范书记提出了请求,还让在市里工作的亲戚帮助打招呼。可是,范书记完全不为亲情和权势所触动,让我从村集体的大局考虑,为村民带头拆迁做榜样。”

  清正廉洁做表率

  “范振喜书记在处理村集体事务上的公正、公平,得到了村民们的高度认同,在对待报酬和收益上的高风亮节更是让村民敬佩万分。”张百湾镇驻村干部张力平对范振喜的奉献精神心服口服。

  张力平介绍,范振喜在周台子村担任31年党支部书记,没有在村里领过津贴和报销过私账。2009年,村里通过广泛讨论和表决决定:“鉴于范振喜在村集体经营中作出的贡献,决定将集体资产的20%作为范振喜个人股份。”这一决定被范振喜一票否决。

  村里主管财务的村委会委员薛松说,“范振喜连县里明文规定的奖励都不接受。他作为村里一把手,管理着众多企业,是实际的经营管理者。按照规定,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利润分成奖励。我们粗略计算过,仅分成奖励,他就可获得2000多万元,但他却分文不取”。上级发给他的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的近3万元奖金,他也全部捐给了村里。

  在村史馆,记者看到这样一张收据复印件,内容为范振喜交回现金29000元。张力平说,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处于身体极度虚弱中的范振喜为了工作方便,在村部旁以5000元价格买下几间闲置的旧屋,后来在旧村改造中,这处经过他修整和居住的房屋被作价赔偿34000元,范振喜拿到钱后仅仅留下当时购房的5000元,多出的29000元被他交回了村集体。

  家里装修,家人用了村里一点电工材料他按价交钱,自己生病住院,村里派车送他住院他次次补交车费,因工作需要有时陪餐吃饭他按标准交饭钱,用自己的手机办公事自己交电话费……面对这一桩桩、一件件事例,村民们给范振喜的评价是“燃烧着生命,奉献着一切”。

  关爱百姓尽心力

  范振喜对自己很“苛刻”,但在改善全村群众生活上舍得花本钱。村集体有了实力之后,范振喜把着力点实实在在地放在了改善村民的生活上。

  十多年前,周台子村没有一条平整的街道,没有一栋像样的楼房。每每走在村里狭小杂乱的村道上,范振喜的心里总不是滋味,脑海里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难道我们农民就应该永远住在这样破破烂烂的屋子里吗?“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里人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什么样。”

  2001年,范振喜提出建设“新民居”的设想,2002年项目上马。当时村里年纯收入不足200万元,这对耗资巨大的新民居工程来说差距甚远。对此,范振喜提议,“边挣钱边改造,边改造边挣钱。一年干不成干十年,十年干不成干二十年。”

  回想启动新民居建设时的艰难,许多参与的人依然感慨万千。周台子村有610多户、60多家个体摊点,一些人对住楼房、有暖气、喝自来水、用燃气做饭表示怀疑。周台子村远离县市区,水、暖、电等配套设施一样都没有,怎么解决?

  村民们被范振喜和班子成员一次又一次耐心细致地劝导打动,渐渐消除了疑虑和担心。村干部纷纷表示,即使再苦再难,哪怕损失些个人利益,也要让全村的父老乡亲住上新民居。共产党员、部分村民被动员起来,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人加入到工作行列。为了不让村民吃亏,10年间村里先后3次调整补偿方案,最终决定:平均每口人补助1.35万元,每户补助宅基地款3万元,地面附着物合理作价。

  对村里老年人的生活,范振喜更加关注。早在1990年,范振喜在村卫生院偶然看到一位老年人拿不出2元钱的药费,触动很大。当年,周台子村集体还不富裕,但他主持召开村班子会议作出决定:村里出钱为老人解决应急医药费,每月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发2元零花钱。全年合计24元,虽然微薄,却拉开了周台子村实施关爱老人的序幕。

  如今,周台子村60岁至69岁的老人每月能领到300元生活补贴,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500元生活补贴,只要年满70岁的老人均可免费住进村里提供的老年公寓。82岁的村民刘玉兰说,“早在8年前,我就和老伴搬进了村老年公寓,公寓里锅碗瓢盆、床上用具齐全,水电暖气全部免费,还有专门的看护员,真就是我们期盼的天堂生活。范书记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宋美倩)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