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改革开放“大一岁”的高考
发布时间:2018-06-0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又是一年高考时。即将来临的2018年高考,“00后”成为主角,975万考生人数创下近八年参考人数新高。
和年年面对的争议一样,高考改革还在继续。继去年“新高考落地元年”之后,高考改革正在各地持续推进,强调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全面取消加分,多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推进高考的公平公正。在上海、浙江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国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均已公布改革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讨论可以终止。
“大一岁”的高考,比改革开放更早一年迈入不惑。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对改革促进政治变迁寄予厚望。他认为,改革将抑制而不是强化特权,意味着社会、经济或政治上的进一步平等,意味着人民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更广泛参与。
高考之于当代中国,仍事关全局,它不仅延续了传统的选贤任能机制,也通过不断自我重塑和创新成为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高考实现了最基础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筛选的主要是智力与努力程度。高考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状态。
正是基于此,有人说恢复高考比高考更加重要。1977年12月,高考被中断十年后重启。从此以后,无数被录取的幸运儿,经历了一个新时代的大门被急速撞开的狂喜。高考为他们提供了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以这样的方式在城市落地生根的人数不胜数,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
“知识决定命运。”这句看似熟悉的口号,其实代表了社会主流关切。人们关心高考和教育,实质就是在关心社会公平上升的渠道是否畅通。“寒门难出贵子”越来越严重,是高考面临的最大角色考验。人们担心阶层固化会让好不容易打开的通道又一次阻塞。考试在现有的各种教育手段中,仍是文化再生产最有效的形式,考试可以使足够优秀和努力的人打破自己的阶层属性。
中国依然面临严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这让肩负公平与正义的高考难上加难。高考不一定是全社会的“标配”,越来越多的方式手段可以替代高考,越来越多的考生拥有高考之外的方案B。现在的挑战,不再是没有大学可上,而是如何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而这需要基础教育与高考制度的持续改革。
高考需要坚守的人设,是为正在经历高考和选择高考的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养分和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的故事,会有忧伤残酷,也一定会有温暖励志。祝愿今天的考生,仍然像41年前的考生一样,对知识充满渴求,对改变命运鼓足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