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新民谚 扶贫新答卷——新疆推进南疆四地州精准扶贫调查
发布时间:2018-06-15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乌什县阿合雅镇农民在制帽厂务工。本报记者 乔文汇摄
初夏时节,记者在新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这南疆四地州采访调查,发现一些新民谚“走俏”乡间。细细品味,这些新民谚折射出新疆推进南疆四地州在扶贫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统计显示,去年南疆四地州有331个贫困村脱贫,脱贫人口达31.7万人。
“干部沉一线,乡村面貌变”
“不辱使命、再接再厉,奋发有为、再立新功”,今年初,新疆经信委新选派78名干部奔赴喀什地区莎车县、麦盖提县,开展“深度扶贫”和“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出发前,他们作出了这样的表态。
“机关干部远离亲人驻在村里,他们挨家挨户走访征求意见,村民有啥困难肯定随叫随到。”面对记者,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托万哈迪勒克村农民海日古丽·艾麦尔眼噙泪水,“工作队让我们心里特别踏实,他们帮我建了蔬菜小拱棚、垒起了羊圈、搭建了葡萄架,这回日子有奔头了!”
与海日古丽·艾麦尔一样,托万哈迪勒克村还有75户贫困户建起了小拱棚,发展庭院经济,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满怀信心地走在脱贫路上。自治区经信委驻村工作队党委书记、总领队贺晓江告诉记者,按照“队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一把手负总责”的方式,经信委所有单位、处室与驻村工作队和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建立了包联关系,确保扶贫实效。
“干部沉一线,乡村面貌变”,麦盖提县的领导、乡镇干部这样评价,这句话也成为当地农民的新民谚。近年来,新疆部署“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10万多各级干部与贫困户结亲,选派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多管齐下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良好效果。
“念好特字经,脱贫压力轻”
见到麦麦提·托合提时,他正在自家的小院里忙碌。“原来没种过黑木耳,很期待。”这名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农民告诉记者,去年,他所在的托万克麦盖提村有6户贫困户试种成功,今年全村64户贫困户栽种黑木耳。
“其实也没啥可担心的,稳得很。”麦麦提·托合提信心满满:“工作队联系建设了自动喷灌系统,邀专家进行技术帮扶,牵头注册了商标,在网上联系销售,实际上我们出力出汗就行了。”他说,1只菌棒能产4茬共2公斤木耳,每家每户在庭院种植,至少有上万元纯收入。
“关键是找准突破口,培育有生命力的扶贫产业。”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驻托万克麦盖提村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科琼向记者分析,乌什县地处中低海拔,地理气候条件适合种木耳;南疆盛产林果,核桃、苹果、香梨等废弃树枝多,菌棒原料有保证。
托万克麦盖提村是南疆四地州产业扶贫的缩影,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湖羊、喀什地区莎车县的巴旦木、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尼雅黑鸡等“特”字号产品,都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突破口,农民脱贫增收效果明显。
“念好特字经,脱贫压力轻”。阿克苏地区行署专员尼牙孜·阿西木表示,特色产业是扶贫的重要突破口。阿克苏地区将进一步扶持具有优势的林果产业,通过推进“疆果东送”、扩大林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加强外销平台建设等措施,实现林果业升级,贫困户脱贫增收。
“勤劳的人吃羊腿,懒惰的人喝凉水”
“勤劳的人吃羊腿,懒惰的人喝凉水”,如今在南疆四地州,不少工厂、手工作坊还有这样的新民谚。据记者了解,为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新疆大力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一些企业曾出现员工领到工资就离岗、没钱用再回来要上岗的现象,导致生产不稳定,贫困劳动力脱贫不稳定。
为此,地方党委、政府引导企业培育企业文化,开展特色文体活动增强凝聚力;同时,企业广泛宣传生产规章制度,鼓励大家持之以恒、眼光要放远。
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也在改变,一些企业为员工“量身打造”相应的管理制度,实施“亲情化”管理,稳定了员工队伍。有的企业还在农村设立“卫星工厂”,办起了幼儿园,让农村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从今年起,新疆实施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就业扶贫三年规划,通过跨地区转移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等方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家庭增收。根据规划,援疆省市在行动,央企和地方企业在行动,北疆地州在行动,建起了一座座“扶贫工厂”,创造了千千万万个“扶贫岗位”。
“一人进工厂,全家都脱贫。”乌什县委书记王凯旋说,将贫困劳动力送进企业,转移就业;立足本地优势引进项目,扩大就业,是乌什县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为全县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