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爸爸的 全家福
发布时间:2018-06-17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因为爸爸去世的早,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他,回忆他的高大身影,回忆那些早已远去的往事……在无尽的回忆中,常常想起很多遗憾,但最为遗憾的是,我们家竟然没有留下一张有他的“全家福”。
1960年10月,爸爸病逝,年仅47岁。我妈妈那时才32岁,还怀着小妹妹,姐姐6岁,我5岁。此后,妈妈一个人艰辛地带着我们生活,一直把我们都抚养成人。说起爸爸,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他太忙了!”
记得我四岁时,一天妈妈把我和姐姐打扮得漂漂亮亮,爸爸也穿起了中山装,我们想一起去照相馆拍个全家福。刚出门就遇见爸爸的几位同事,都是爸爸的朋友,站在院子里就聊起了工作,于是我和姐姐就在一边玩耍。妈妈等了好久,最后爸爸抱歉地对妈妈说:“你们先去,我实在走不开。”就这样我们留下了一张三人照片,没有爸爸!
那个时候,爸爸已经是党刊的编辑。他负责经济方面的内容编辑,带领年轻人广泛收集、查阅、分析有关经济建设、工业发展方面的资料,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尽心尽力。妈妈眼里的爸爸,时间安排得太满。只要工作起来,经常到深夜,熬通宵是家常便饭。早上妈妈收拾书桌,经常是满满一缸烟蒂。“怎么不知道累呢?”妈妈常常这样感慨。
磨难是催人奋进的良药,经受过磨难的人更懂得珍惜生活。父亲从小就经历了很多磨难。他1913年10月出生于广东三水县河口镇。爷爷做航运,经营木器和生活用品,广州和海南都有商铺和工厂。爸爸是家中的第一个男孩,爷爷把他送到广州市立15小学读书。在爸爸12岁时,爷爷在海南突发疾病去世,家中财产无人料理,奶奶带着年幼的姑姑叔叔,孤儿寡母,眼睁睁看着财产被迅速侵吞。后来奶奶带着三个孩子,靠给人缝补浆洗度日。爸爸从此失学,经姨夫介绍去了广州市电报局当电报员。
家庭变故激发了爸爸的奋斗精神和责任感。只有高小基础的爸爸,在电报局除了工作就是学习。他钻研电报、电器,看各种书籍,上补习班学数学、物理、国文等。爸爸高效利用时间的习惯,伴随他一生,我小时候经常听他说的话就是:“不要浪费时间哦。”因为勤奋好学,20岁的爸爸曾经代理过海南电报局局长。1937年,在全民族抗战感召下,他瞒着奶奶,奔赴延安。
1938年10月,他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抗大学习、工作,曾担任过延安中共中央图书馆馆长。爸爸对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工业等史料的研究、积累从延安时期就已开始。解放后,爸爸在华南财委会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工作,后来被调任党刊担任编辑。1960年,正是人生最好的中年时光,他却病倒在岗位上。
我们为没有能和爸爸照一张合影而遗憾,爸爸却有着自己更大的遗憾: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亲弟弟!
在爸爸影响下,我的叔叔姑姑先后都参加了革命。叔叔陈亚波解放战争期间牺牲在山东的一次战斗中。当时,叔叔20岁出头,没有妻室。阵亡通知书是后来才送给爸爸的,那张让人痛心的纸张是如何经历波折辗转到爸爸手中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了。我们只知道爸爸很悲痛地和妈妈、奶奶说过这件事。
爸爸生前有一个愿望,就是去山东了解相关情况,寻找叔叔的遗骨。但他总是很忙。十多年过去了,还没有机会去完成这个心愿,爸爸就病倒了。所以,岁月茫茫,至今我们都没有找到叔叔遗骨的下落。
爸爸病危时知道时间不多了,他在遗体解剖书上签了字,并留下遗言:“我死后不能为国家作贡献了,就让我的遗体为医学研究作贡献吧。”当时我妈妈正怀有七个多月身孕,怕妈妈难过,爸爸签字的事情没有告诉妈妈,遗体解剖后妈妈才知道的。
妈妈整理爸爸的遗物时,发现一张未报销的火车票,那是爸爸利用到南方出差的机会回了一次老家。爸爸生前多次说过,个人的事是私事,应该公私分明,不能占公家便宜!
爸爸离开我们快六十年了,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却从未离开过我们,而且还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陈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