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伪新民会是如何给北平民众“洗脑”的?

发布时间:2018-08-1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任超

  73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中国人民终于挣脱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在沦陷的日子里,北平人民过着怎样的日子?日本人又是怎样对中国人民实行奴化教育的?

  侵华战的攻心队伍——宣抚班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天津及河北等华北各省市先后沦陷,为了减少占领区百姓的反抗,日本驻屯军于8月29日从南满铁道株式会社选派有宣抚工作经验的50余人组成了8个宣抚班,分别在北宁铁路沿线的昌黎、唐山、塘沽、杨村、安定、丰台、长辛店、通州等车站进行宣抚工作。随着军事行动的扩大,日军又将宣抚班配置于各作战兵团,随军进行宣抚工作。1938年1月,宣抚班本部随同日军移到北平。

  北平是侵华日军开展宣抚工作的重要城市,宣抚工作的目的在于确保日军出兵地域内交通、通信线路完备无缺,同时收服占领区民心,为未来统治打基础。尤其是让占领区中国百姓“了解日军出动的本意及其威力”,通过威吓和安抚两种手段迫使百姓放弃抵抗趋向接受,进而形成合作。可以看出,宣抚班是日本侵华战争中以攻心为主的一支特殊而重要的队伍。

  对于普通百姓,宣抚班使用怀柔手段进行笼络和收买,如医疗检查、发放糖果等,企图消除人们的反抗情绪,通过所谓“皇军的侵略是为保护中国人”的宣传使中国人甘愿作异族统治下的“顺民”;而对社会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宣抚班则进行监控,鼓吹中日携手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思想。

  具有“中国色彩”的新民会

  渐渐地,日军意识到宣抚班给中国人带来被异族侵略的“屈辱感”,不利于树立日本的形象,组建一个具有“中国色彩”的组织更易于让中国人接受日本的统治。

  1937年12月14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0天后,日本华北方面军特务机关长喜多诚一成立了以奴化教育为主要目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新民会。新民会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伪新民会的筹建者认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道德,在民众心里可谓根深蒂固,其核心内容就是“王道精神”。伪新民会宣称它是一个“护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加反共战线,促进与所谓“友邻”日本缔盟的“民众团体”。

  伪新民会成立后的主要工作就是训练民众成为“新民”。按照日本人的说法,政府是发布政令要民众执行的“严父”,而新民会则是“上情下宣、下情上达”的“慈母”。

  伪新民会宣告成立后,首先在北平设立了“中央机关”即中央指导部。中央指导部下设总务部、教化部、厚生部、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这些机构在中央指导部的领导下,进行该会工作的全盘统制、各项工作的计划指导、“民心的畅达”和职员的培养训练。其中,“民心的畅达”和职员的培养训练是由教化部负责的。伪新民会的基层组织是分会,根据地域、职业乃至民族和宗教等状况来组织。比如按照地域成立了各郊区分会;按照职业划分有报夫分会、啤酒分会、教育分会、理发分会等;按照民族划分有回族分会等;按照宗教划分有佛教分会、基督教分会、伊斯兰教分会等。各分会依会员多少分成若干组,每组设干事负责。干事由对纲领理解透彻的会员担任,专管指导会员思想。

  网状布局的奴化思想宣传

  伪新民会主要的训练内容包括会员训练、普通市民教化及青少年训练。

  1938年伪新民会首都指导部工作大纲要求成立全市各种职业分会,努力吸收会员,使全市市民悉数为新民。要求会员力求深刻认识“中日事变之真意”“友邦日本圣战是吊民伐罪,为中国人民铲除强暴”“新民主义是救中国的唯一真理”。配合训练还出版了各类宣传品,如《新民须知》《告青年书》《青年半月刊》《首都画报》等。同时为扩大宣传印制各类标语,如“新民会是复兴东亚民族的急先锋”“促进中日满一体提携”“联日兴邦剿共灭党”等。同时举办各分会训练班、会员座谈会、会员同乐会、农民村塾,分发新民会出版物,令全体会员阅读并摘要笔记,以凭考核。会员教化工作由首都指导部或市总会指导,各分会根据会员多寡及教育程度,分组推进教化工作。

  伪新民会在对会员进行思想训练的同时,极力对普通市民进行教化。通过设置新民教育馆、新民茶社、新民宣讲班等灌输“亲日”“媚日”观念,使“市民理解新政权及新民会确在为一般民众谋幸福谋安全”。新民教育馆被称为社会教育的总机关,馆内设有新民阅览室、新民主义研究部等,由伪新民会骨干成员进行宣讲。新民阅览室利用“巡回图画车”扩大传播渠道,走街串巷,分发出版物。新民茶社对下层民众进行教化,不以盈利为目的,游艺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吸引民众踊跃参加以便教化,借表演之机宣传“新民主义”。此外,伪新民会还通过演讲、歌舞、京剧、相声、话剧、广播、电影等方式进行无孔不入的网状宣传。

  青少年是伪新民会进行奴化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力图通过学校教育、青少年训练,使每个人都成为“新民青少年”,成为供其役使的工具。伪新民会首先从各类学校校长、教员着手,要求他们绝对服从日本殖民统治。伪新民会教化部长宋介宣扬:“一个教员消极便是误了一班学生;一个校长消极便是误了一校学生。”他还警告校长们:“以后对于拥护和认识新政权,及如何研究中日问题,要给青年和儿童一个正确的领导。”

  除了对原有学校进行监控外,伪新民会还设立了专门学校,培养和训练教员。1938年4月伪新民会在北平成立了直属中央总会的“中等师资讲肄馆”,招收大中学生,每期招收100余人,学制由三个月逐渐延长到一年。为吸引学生进校学习,待遇相当优厚,修业期满后还可以赴日本参观考察,成绩优秀者还可赴日留学。

  除了日常课堂教育外,伪新民会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颂日”活动,如论文比赛、演讲比赛、运动大会、庆祝大会等,论文、演讲的题目大多是亲日、复古、反对抗战。如在北平市中等学校的论文比赛中,拟定的题目有:王道论、何为新民精神、中日亲善之意义、东亚之将来、中日同文同种之史实、东方文化潜释等。凡是北平市中等学校均须参加论文比赛,优胜者由日军将佐颁奖。

  伪新民会组织、训练青少年的机构极为庞大,凡有伪新民会的地方,都有青少年训练机构的设置。中央设训练处和青施会,并设有“中央青年训练所”,各地普遍建立“青训所”或训练班,以此来“把握青年”“造就人才”。北平城郊区级的青训所多达11处。新民少年团由“现居北京特别市(日伪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内之中华民国少年所组成”,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北平少年都是少年团成员了。每当暑期来临,伪新民会都举办暑期青年团、暑期青年俱乐部和大中小学讲习会等,暑期青年团号称以“启发青年正确思想、造就新民青年”为宗旨。

  在近8年的时间中,伪新民会从成立初期的“思想教化团体”逐渐发展壮大,堪称“华北第二伪政府”。伪新民会推行的奴化教育,打着“复兴中国文化,沟通中日文化”的幌子,甚至施以“帮助就业、给予较优待遇”等伎俩,可谓煞费苦心。1945年8月,伪新民会随着日本宣布投降灰飞烟灭。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