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报 > 正文

银行业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发布时间:2018-08-31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今年我们公司用知识产权作抵押从建行获得了800万元的‘助知贷’。作为一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大、回款周期长,资金压力很大。银行推出针对我们的贷款产品,真是太有必要了。”北京国舜科技公司董事长姜强说。

  以无形资产作抵押的“助知贷”、快速审批的“微捷贷”……这是银行业着力创新产品与服务、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一个缩影。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当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加强了对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通过降准置换、定向降准、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等政策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在政策推动下,市场资金供给合理充裕,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数据显示,1至7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0.48万亿元,同比多增1.69万亿元。

  “近期,总行给我们增加了四五个亿的专项贷款规模,主要用于国家提出的补短板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等领域。”某国有大行辽宁省分行对公业务负责人表示。

  “总体来看,相关政策措施有序落实,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表示。

  这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我国是一个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央行调控货币总量,将流动性注入商业银行,再传导出去,最终落地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畅通的传导机制。

  银保监会召开座谈会强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性,要求金融机构重点把握七个方面内容,多维度、多层次地加强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要求,在流动性总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条件下,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在去杠杆、严监管背景下,面对金融风险偏好有所下降的情况,监管的“指挥棒”发挥积极作用。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合理确定市场化债转股风险权重,督促银行适当提高利润留存比例,夯实核心资本、指导银行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举措旨在通过正向激励,在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离不开金融自身的稳定。

  在“严监管”之下,银行业的合规意识、风险意识在增强。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现在资金面宽裕了,但我们的风控标准没有降低。”

  从近期各大银行发布的中期业绩看,截至6月末,建行、农行、中行等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均有所下降。

  日前召开的银行保险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继续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各项工作,包括防控处置好互联网金融风险。进一步完善差别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坚决遏制房地产泡沫化。加大不良贷款准确分类和处置工作力度等。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需要多部门各方面联动,协同推进,形成政策合力,让充裕的资金供给,成为激活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力量。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共同发力,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企业自身实力增强,竞争能力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融资能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