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报 > 正文

史上最大“回购潮”能带来市场信心提升吗

发布时间:2018-09-1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原创】史上最大“回购潮”能带来市场信心提升吗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计702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公告,其中490家已实施回购,合计回购资金达241亿元。特别是9月6日证监会提出完善回购制度修法建议以来,截止到11日,已有多达71家上市公司刊发公告回购。其中33家实施回购,规模合计17亿元。如完美世界回购了3.46亿元,舍得酒业、理工环科则分别回购了3亿元、2.6亿元。

  众所周知,2015-2017年间,曾有过两波大规模回购,金额分别为50亿元、109亿元和92亿元,总额达到了251亿元。但是,此轮回购仅仅8个多月时间,回购总额已达到241亿元,接近前两波回购的总和。因此,此轮回购也被认为是史上最大的一次“回购潮”。那么,这样的回购,能否有效提升市场信心,让低迷的股市出现回暖呢?

  很显然,回购能否提升市场信心,不仅要看回购的企业数量和资金规模,更要看回购的动机。回购动机对市场信心能否提升的关键。如果动机不纯,或者回购的目的不是很明确,对市场的影响、对投资者信心的提升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搞不好,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与效果。

  正常情况下,回购是企业向投资者传递信心、传送信号的一种有效方式,那就是大股东对企业的前景是充满信心的,对投资者利益是有保证的。因此,每当企业发布回购的消息,市场都会感到很兴奋,股价也会随之上涨,有的甚至涨幅很大。

  然而,从近几次规模较大的回购情况来看,似乎并不完全如此。不同的企业,都有不同的回购动机。有的是对企业前景的看好,有的则是为了防止控股权旁落,更有的是因为股权质押比例过高,为了防止爆仓而被动回购。如果是后者,股权回购不仅不能提振市场信心,反而传递的是企业面临风险的信号。恰恰是,在近几次的大规模回购中,此类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对“回购潮”的出现,投资者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兴奋的迹象,而是在用观察的眼光看待大股东的回购。

  更重要的,一些企业在发布了回购的公告之后,迟迟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的则完全是在忽悠,完全没有条件回购,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或避免股价继续下跌采取的一种非理性手段。所以,当回购公告发布以后,不仅没有带来股价的上涨,反而跌得更凶了,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呢?

  对企业来说,出台回购措施,实际也面临着一定风险。譬如美的集团,在一个多月时间内以平均成交价45.76元/股回购了3933万股、交易金额达到18亿元后,股价却跌至39.96元/股,出现了明显浮亏,亏损幅度达到了12.7%。这样的回购,到底能给市场带来什么呢?如果投资者“配合”了企业的回购,岂不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损失。

  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投资者无法弄清楚企业是真回购还是假回购,是想回馈股东,还是某种利益需要,是考虑企业利益还是大股东利益,对投资者的选择和判断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企业回购的动机比较纯,想法比较单一,而不是乱七八糟的想法都有。那么,回购对企业、对市场、对投资者都是有益的,就一定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反之,则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管理层正在按照市场的需要,力争通过相关法律规定的调整,鼓励企业实施回购,帮助企业减少控股权旁落风险,增加企业对股东的回馈,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股权回购的作用,真正让股权回购成为提振市场信心、维护企业稳定、增加股东回报的重要手段,不仅要在政策上放宽,更要在监管上加强。尤其对忽悠式回购,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企业借回购释放虚假信号,损害投资者利益。股权回购,只有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在有效的空间内实施,才能真正发挥股权回购的作用,才能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并给企业的市场形象产生正面影响。否则,就会形成多输局面。很显然,这是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对投资者来说,面对上市公司“回购潮”的出现,也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盲目跟风。尤其要对回购企业的资金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观察,对那些公布了回购公告,但资金状况很不下榻,甚至随时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的企业,切不可跟风买入,避免人投资带来损伤。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