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农村金融机构:将固有优势转换为实际影响力

发布时间:2017-07-0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1

特邀嘉宾 普益标准研究员 王艳花

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长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的市场,无论是在满足个人居民理财需求,还是拓宽商业银行业务渠道方面,其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力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由于农村市场的特殊性,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较小,农村金融机构在资本实力、业务创新能力、市场推广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大中型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农村理财市场尚处于“半开荒”状态,整体受关注度也较低。前不久,普益标准发布了一份题为《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深度解析》的研究报告,首次将目光聚焦于这一长期以来备受冷落的领域。在对农村理财市场做出比较研究分析后,未来发展趋势将是怎样的?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将会遇到哪些机遇和挑战?为回答上述广大农金机构所关注的问题,记者特别邀请到该报告撰写者普益标准研究员王艳花。

记者:随着农村理财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农村金融机构发行理财产品目前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做哪些调整?

王艳花:在农村金融发展落后、农村金融机构理财模式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农民进行资金增值的渠道往往局限在银行存款,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推出无疑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投资渠道有限的局面。不过,农村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理财发展的特殊性。

根据我们的研究,现阶段农村金融理财市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投资门槛高与农民收入低之间的矛盾。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目前最低的投资起点是50000元,而截至2016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2363元,这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意味着很多农民是被理财服务拒之门外的。我们发现,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在农村地区专攻的主要是储蓄业务,然后再利用储蓄资金去开发城市地区的理财业务,毕竟能够满足目前投资起点的更多的是城市居民。这种短视性的发展方向使农村金融机构在理财市场上始终处于一种创新缓慢的状态,因为与其他性质银行相比,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发城市市场时并不具备绝对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出于降低经营成本以及应对互联网理财竞争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农村金融机构采用互联网进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但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和城市相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无论是在网络基础设施还是使用习惯上,短期内改变农民消费理念和购买理财产品方式,恐难以实现。未来农村网民在互联网使用方面不仅需要向广度扩展,更需要向深度渗透。

此外,农民金融意识低,对于想打开农村理财市场的金融机构来说,也是一个难以避免的挑战。目前农村金融理财保本型产品占比高、投资者范围有限,除了农民购买能力因素外,也受制于农民对理财产品缺乏一定的认识。农民理财意识低会影响理财产品的宣传和使用效果,加大理财产品的推广难度。

记者:近期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那么这些监管政策对农村金融理财发展的影响如何?

王艳花:农村的地理劣势与落后的经济发展使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经常处于信息接收滞后的状态,在进行业务转型时,农村金融机构从开始模仿到自我创新通常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而现阶段的农村金融理财就处于这个过渡期中。

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来看,理财业务相比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具备很多经营和监管上的优势,但随着资管领域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这种监管优势正在被淡化。一般情况下,监管力度的加码会倒逼银行创新,但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资本实力弱而面临的创新阻碍多,创新步伐缓慢。从2007年农村金融理财出现以来,其快速的发展速度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理财业务的愿望很强烈,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但2016年以来,一系列降杠杆、控风险、去链条监管政策的重拳出台,使不断膨胀的理财业务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特别是2017年1季度,将表外业务纳入MPA考核,理财业务的规模增速被套上了枷锁。这些监管政策的出台旨在打破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引导银行理财向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发展,但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不仅对发行者的主动管理能力要求高,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要求同样高,对农村金融理财的发展构成了直接挑战。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