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委专题会定调: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成熟即推出!
发布时间:2018-10-22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首提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和三角形支撑框架概念
彭扬欧阳剑环徐昭
在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19日密集表态“维稳”金融市场后,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再次出手,召开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重点分析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研究做好进一步改善企业金融环境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关工作。
会议由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主持,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单位负责人士参加。会议强调,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前期已经研究确定的政策要尽快推出,要深入研究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近几日决策层的发声,在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非常及时且必要,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确保经济金融目标得以实现。
划重点——
1.要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聚焦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2.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要进一步增强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做到松紧适度,重在疏通传导机制,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
3.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特别要聚焦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实施好民企债券融资支持计划,研究支持民企股权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民企发展支持基金;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免除责任;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有效治理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人为拉长融资链条等问题。要认真总结国有企业混改试点经验,加大下一步改革力度。
4.发挥好资本市场枢纽功能。资本市场关联度高,对市场预期影响大,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前期已经研究确定的政策要尽快推出,要深入研究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5.当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是已经承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10月19日对外宣布的稳定市场、完善市场基本制度、鼓励长期资金入市、促进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扩大开放等五方面政策,要快速扎实地落实到位。
重点一: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
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对于此次会议首次提出三角形支撑框架,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2018年以来,货币政策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是由于经济下行加上信用风险增加,银行风险偏好下行,资金积累在短期资产上,没有很好地传递到实体经济,为了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更好地实现稳增长,此次金稳会提出了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
事实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支撑,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
“从三角的关系来看,当前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产生的效果还不明显,说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存在梗阻,其中主要是微观机制没有理顺。这意味着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很难传导到微观层面上并产生效果;微观层面上没产生效果即反应为资本市场表现较差,而资本市场表现对于预期非常关键,预期的恶化又会进一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称。
曾刚认为,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的三角不是分而治之,而是在一个传导链条上的不同层级关系。稳健中性政策效率的发挥需其他两个角的有力支持才能实现。通过微观机制的“搞活”和资本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打通,让已经比较充裕的货币市场环境能够对实体经济产生真正有效的支持,进而对稳增长产生作用。
重点二: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
要进一步增强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做到松紧适度,重在疏通传导机制,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当前的主要工作是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经济稳定的前提下推进调结构和防风险工作。因此,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稳增长诉求将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投资政策以及社会政策将形成合力,以减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在稳健中性的基础上通过降准等公开市场操作,确保了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充裕,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了稳健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经济金融中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和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包括个别行业和领域还存在杠杆率偏高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结构性去杠杆,包括治理影子银行,同时要防范潜在金融风险。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外需疲弱,我们有扩大内需的要求,要加大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中的支持力度,就要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重点三: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免除责任;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有效治理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人为拉长融资链条等问题。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表示,由于民营企业整体来看风险相对较高,更为复杂,因此在提高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一定要做好风险防控。
具体来看:一是建立针对民营企业特征的风险防控体系。如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法人治理机构和股东关系相对复杂,内部控制等相关制度不完善,所以要针对这些特殊的情况建立相应的风险防控体系。二是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在民营企业风险管控方面的应用,综合利用内外部数据,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风险识别和管控机制,根据不同风险程度的民营企业采取差异化的授信政策和贷后管理方案。
谢亚轩表示,管理层“大篇幅”地表态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意图非常明确,就是针对市场此前对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国进民退”的质疑。民营经济的壮大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何况中国经济要走出长周期的底部需要企业部门的扩张。当前国企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降低负债率,这意味着民营企业才是当前稳定经济走势的主力。因此,监管层明确对民营经济的态度,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对稳定市场情绪、提振投资者对国内经济前景的信心有重要意义。
重点四:发挥好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资本市场关联度高,对市场预期影响大,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前期已经研究确定的政策要尽快推出,要深入研究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本次会议主要是呼应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和一行两会的领导前段时间对股市的反复喊话和表态,并进行一个正式总结加以巩固和确认,强调目前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性。前期流动性、控制风险、提升风险偏好、加大扶持力度、加大中长期资金供应等举措都会陆续兑现和展开。
弘毅远方基金总经理郭文认为,本次会议对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的定位是对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讲话精神的延续和落实,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提出了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和纲领,厘清了资本市场上的对发展方向的一些混乱认识,消除市场上的不确定性。整体来看,资本市场是进行预期管理以及进行下一阶段去杠杆工作特别重要的枢纽,当前选择加快推出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举措时机非常合适,中国股市具备长牛的环境。
潘向东表示,资本市场一边连接着投资者和社会资金,一边连接着实体经济和上市公司,从本质上来说,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主要投资于未来实体经济和上市公司的预期收益。资本市场也通过预期来影响经济行为主体,资本市场是否稳定,关键是经济主体在受到冲击后如何变化的预期。因此,资本市场波动的剧烈程度以及预期的合理引导,对于投资者进行资本市场投资、防止经济的剧烈振荡,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也就是资本市场对稳经济和稳金融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与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资本市场散户较多,羊群效应明显,波动幅度明显过于剧烈,融资功能过于突出,但是定价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略显不足,投资风险管理有待提高。
对于完善资本市场的基本制度和有利于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潘向东认为,我国正在逐步推出。
一是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来加强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逐步推出上市公司注册制和退市制度;
二是在资源配置当面,强调国企和民营企业的同等地位,通过鼓励地方政府和私募成立基金,化解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风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通过修订《公司法》、《证券法》等,完善资本市场运行的法律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
四是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吸引海外长线资金投资国内资本市场,提高国内资本市场在大宗商品定价的国际影响力。
潘向东认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未来资本市场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相信在金融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将会与国际接轨,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枢纽作用。
彭扬欧阳剑环徐昭
在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19日密集表态“维稳”金融市场后,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再次出手,召开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重点分析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研究做好进一步改善企业金融环境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关工作。
会议由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主持,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单位负责人士参加。会议强调,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前期已经研究确定的政策要尽快推出,要深入研究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近几日决策层的发声,在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非常及时且必要,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确保经济金融目标得以实现。
划重点——
1.要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聚焦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2.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要进一步增强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做到松紧适度,重在疏通传导机制,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
3.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特别要聚焦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实施好民企债券融资支持计划,研究支持民企股权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民企发展支持基金;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免除责任;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有效治理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人为拉长融资链条等问题。要认真总结国有企业混改试点经验,加大下一步改革力度。
4.发挥好资本市场枢纽功能。资本市场关联度高,对市场预期影响大,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前期已经研究确定的政策要尽快推出,要深入研究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5.当前社会各界最关注的是已经承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10月19日对外宣布的稳定市场、完善市场基本制度、鼓励长期资金入市、促进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扩大开放等五方面政策,要快速扎实地落实到位。
重点一: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
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对于此次会议首次提出三角形支撑框架,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2018年以来,货币政策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是由于经济下行加上信用风险增加,银行风险偏好下行,资金积累在短期资产上,没有很好地传递到实体经济,为了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更好地实现稳增长,此次金稳会提出了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
事实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支撑,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
“从三角的关系来看,当前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产生的效果还不明显,说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存在梗阻,其中主要是微观机制没有理顺。这意味着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很难传导到微观层面上并产生效果;微观层面上没产生效果即反应为资本市场表现较差,而资本市场表现对于预期非常关键,预期的恶化又会进一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称。
曾刚认为,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的三角不是分而治之,而是在一个传导链条上的不同层级关系。稳健中性政策效率的发挥需其他两个角的有力支持才能实现。通过微观机制的“搞活”和资本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打通,让已经比较充裕的货币市场环境能够对实体经济产生真正有效的支持,进而对稳增长产生作用。
重点二: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
要进一步增强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做到松紧适度,重在疏通传导机制,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当前的主要工作是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经济稳定的前提下推进调结构和防风险工作。因此,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稳增长诉求将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投资政策以及社会政策将形成合力,以减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在稳健中性的基础上通过降准等公开市场操作,确保了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充裕,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了稳健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经济金融中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和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包括个别行业和领域还存在杠杆率偏高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结构性去杠杆,包括治理影子银行,同时要防范潜在金融风险。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外需疲弱,我们有扩大内需的要求,要加大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中的支持力度,就要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重点三: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
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免除责任;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有效治理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人为拉长融资链条等问题。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表示,由于民营企业整体来看风险相对较高,更为复杂,因此在提高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一定要做好风险防控。
具体来看:一是建立针对民营企业特征的风险防控体系。如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法人治理机构和股东关系相对复杂,内部控制等相关制度不完善,所以要针对这些特殊的情况建立相应的风险防控体系。二是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在民营企业风险管控方面的应用,综合利用内外部数据,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风险识别和管控机制,根据不同风险程度的民营企业采取差异化的授信政策和贷后管理方案。
谢亚轩表示,管理层“大篇幅”地表态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意图非常明确,就是针对市场此前对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国进民退”的质疑。民营经济的壮大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何况中国经济要走出长周期的底部需要企业部门的扩张。当前国企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降低负债率,这意味着民营企业才是当前稳定经济走势的主力。因此,监管层明确对民营经济的态度,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对稳定市场情绪、提振投资者对国内经济前景的信心有重要意义。
重点四:发挥好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资本市场关联度高,对市场预期影响大,资本市场对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前期已经研究确定的政策要尽快推出,要深入研究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本次会议主要是呼应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和一行两会的领导前段时间对股市的反复喊话和表态,并进行一个正式总结加以巩固和确认,强调目前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性。前期流动性、控制风险、提升风险偏好、加大扶持力度、加大中长期资金供应等举措都会陆续兑现和展开。
弘毅远方基金总经理郭文认为,本次会议对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的定位是对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讲话精神的延续和落实,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提出了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和纲领,厘清了资本市场上的对发展方向的一些混乱认识,消除市场上的不确定性。整体来看,资本市场是进行预期管理以及进行下一阶段去杠杆工作特别重要的枢纽,当前选择加快推出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举措时机非常合适,中国股市具备长牛的环境。
潘向东表示,资本市场一边连接着投资者和社会资金,一边连接着实体经济和上市公司,从本质上来说,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主要投资于未来实体经济和上市公司的预期收益。资本市场也通过预期来影响经济行为主体,资本市场是否稳定,关键是经济主体在受到冲击后如何变化的预期。因此,资本市场波动的剧烈程度以及预期的合理引导,对于投资者进行资本市场投资、防止经济的剧烈振荡,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也就是资本市场对稳经济和稳金融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与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资本市场散户较多,羊群效应明显,波动幅度明显过于剧烈,融资功能过于突出,但是定价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略显不足,投资风险管理有待提高。
对于完善资本市场的基本制度和有利于长期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潘向东认为,我国正在逐步推出。
一是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来加强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逐步推出上市公司注册制和退市制度;
二是在资源配置当面,强调国企和民营企业的同等地位,通过鼓励地方政府和私募成立基金,化解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风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通过修订《公司法》、《证券法》等,完善资本市场运行的法律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
四是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吸引海外长线资金投资国内资本市场,提高国内资本市场在大宗商品定价的国际影响力。
潘向东认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未来资本市场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相信在金融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将会与国际接轨,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枢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