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烟台花呗套现技术快捷,花呗提现解救家人生命

发布时间:2017-08-1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一年一度庆祝独立的时候了,其中的关键字眼是‘独立’,‘分治’这个词已很少在接近这一天时占据我们的脑海”,当印度15日迎来独立日之际,该国媒体DailyO网站如是评论。印度独立日的前一天——8月14日是巴基斯坦独立日。70年前,他们的各自“独立”意味着“分治”,只不过,后者很少被人强调。今年是整年份,印巴分治被重新大范围关注。那些曾经匆忙移居至“正确”国家的人们,这段历史如何被记忆,如何对当下产生影响,都是这次媒体关注的重点。只不过,这些“关注”已不再能引起远离分治太久的印巴年轻人对这段历史产生兴趣与重视。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之一”

  “分裂南亚次大陆的数字”,法新社用一连串数字回顾了1947年的印巴分治事件:190年,这是英国在印度统治的时长;4亿,这是1947年英属印度的人口总数;40天,这是伦敦律师拉德克利夫勋爵划界的时间。在其列举的数字中,有的显得格外触目惊心:1500万,在分治期间移居的人数;32万,来往于印巴之间运输移居者和难民的专列行驶的公里数。

  70年前,英国受到二战毁灭性冲击,国内问题堆积如山,其在南亚的统治已无法维持,与印度国大党代表尼赫鲁及穆斯林联盟代表真纳商定后,决定“分治”。于是在1947年8月,从没到过南亚的伦敦律师拉德克利夫勋爵领导小组,在5周内仓促划出国界。8月17日,巴基斯坦和印度都已经宣布独立之后,两国的边界才被公布出来。

  为避免争端,边界线在“最后一刻”公之于众,但这引发诸多困惑,甚至恐慌,因为人们尝试搞清楚他们是否将位于“正确”的国家。所以伴随分治,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之一”(英国广播公司、法新社等媒体语——编者注),还有不同宗教人士之间发生的冲突与暴行。《新印度快报》援引195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称,分治后,有722.6万穆斯林从印度前往巴基斯坦,724.9万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沿相反方向移居。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当年等待观望以确定应去边界哪一侧的人中包括印裔英国男演员桑吉夫·考赫利的父亲。1947年,老考赫利在收音机里听到印度将被分裂时年仅13岁,他是生活在东旁遮普的锡克教徒。幸运的是,他所在的城镇被划在印度一侧,否则“可能已经死了”。现年76岁的莫辛德拉·德豪尔是印度教徒,但他们家当时住在巴基斯坦一侧。其实当时他们不愿离开,但有关附近地区发生抢劫和暴力事件的报道迫使他们行动起来。最终德豪尔一家未能如愿,因为开往印度的火车人满为患。第二天,他们听说火车上的人全部遇害。

  美国《华盛顿邮报》讲述了穆罕默德·纳伊姆一家的故事。当时还是孩子的纳伊姆,跟随其他家庭成员从印度阿格拉坐火车到巴基斯坦拉合尔,他们是穆斯林。这是一次“危险之行”,因为许多坐同样线路火车的人都被杀害。他父亲与他们分开行动,买票坐船从孟买到卡拉奇,而船上的其他人都是免费乘船。人们问他父亲为什么浪费钱,得到的回答是:“我是个胆小的人,买了票他们就不会把我扔下船了。”

  回想起70年前的暴乱事件,萨吉特·乔杜里对媒体说,“我离开时,印度还是和平的国家;当我返回时,已经乱成一团”。当年,24岁的乔杜里听说分治消息时正在伊拉克服役,回到印度已是1947年9月。现年82岁的阿里夫·米尔说,那时的经历影响了他一生,“惊恐和仇恨一直都在,那些事情使你开始无法信任别人”。不过在老考赫利看来,两边都有“邪恶”存在。他说:“我仍然将巴基斯坦人当做我的兄弟。我们一起长大,我们一起生活,我对他们感受不到任何仇恨。”

  如今,仍有印度教徒试图从巴基斯坦前往印度。据法新社报道,在2亿巴基斯坦人中,印度教徒约占1.6%。他们当中许多人表示,在巴面临歧视。然而当这些人穿过边界线来到印度时,往往只能在简陋的收容所生活。为了生计,他们很多人到采石场做非法苦役。“没工作,没房子,没钱,没食物。在巴基斯坦,我们是农民;但在这里,我们被迫依靠凿石头生活。”81岁的乔各达斯在印度西北部焦特布尔市郊区的某收容所说,“对我们来说,分治仍然没有结束。印度教徒仍在试图返回其国家,但当他们来到这里后却一无所有。”据报道,大多数前往印度的印度教徒来自巴基斯坦信德省,他们与印度拉贾斯坦邦的人拥有共同文化、饮食习惯和语言,但他们远离当地社区并容易遭印度当局怀疑。如今,莫迪政府允许抵达印度7年的印度教徒有资格成为印度公民,但这个申请批准过程可能会很漫长。

  “我们的课本为何隐藏分治的记忆”

  70年后,教科书成为印巴分治的“主战场”之一。印度网站Qunit刊文称,如果有一件事必然得到不同解读,那它非印巴分治莫属。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本乌尔都语历史教材里,对于分治的描述是,在赢得自由后,穆斯林希望创建一个将使他们按照伊斯兰教义生活的政府,因为他们担心,在摆脱英国人后将被占多数的印度教徒奴役。

  另据BBC报道,在巴基斯坦拉合尔的一所公办学校里,老师对14岁的学生这样讲述巴基斯坦成立的过程:穆斯林是这片土地的统治者,但是权力被英国人夺走了,他们遭到英国人和印度教徒压迫。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水火不容,当英国人被赶出去时,穆斯林认为,“我们不能在印度教徒的统治下,我们需要分成两个国家”。

  Quint网站称,印度的教科书则写道:一开始,即便是穆斯林领导人也没有真正要求巴基斯坦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法新社说,印巴历史教材中关于甘地的章节,彰显两国对分治不同的描述。在印度,甘地被盛赞为“一个人的军队”,在巴基斯坦则很少提及甘地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孟买15岁学生学到的内容是,甘地曾为一个统一的印度免遭英国人镇压而斗争,而巴基斯坦国父真纳领导的政党穆斯林联盟则与殖民统治者站到一边以建立他们自己的国家。不仅是印巴分治的叙述不同,对于之后的1965年战争,印巴都宣称“赢得战争”。事实上,两国最终是接受联合国调停,全线停火。

  “我们的课本为何隐藏对分治的记忆?”印度DailyO网站称,印度每年庆祝独立日时,很少提及“分治”,“不妨想想我们的课本如何教我们认识‘我们的独立’和‘他们的分治’”。文章说,对许多印度学生来说,分治总是无足轻重,学校课本只用很少的篇幅提及。大部分只说两三个方面的内容:移居的人数,一两张火车顶上满载不幸民众的照片,以及前来为印巴两国武断地划定边界的英国人。

  1953年出生的李万城是第三代印度华侨,从小在印度的英文学校学习。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课本的确不太提印巴分治的事情,“如今也是如此”。据他了解,对于现代印度历史,许多学校是从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开始教起。

  而印度90后女孩纳迪沙则对记者说,她以前在学校历史课上学过印巴分治,但是只记得教授的内容里提到“死了很多人”。纳迪沙表示,印度没有教授学生有失偏颇的历史内容,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巴基斯坦持负面态度。她坦言,年轻人对印巴分治越来越不关心也是事实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