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发布时间:2017-08-18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编者按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当前全疆各地各部门正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在实现总目标的征途上奋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今天我们转发《人民日报》理论版署名文章《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及一组新华时评,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标识性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论断包含着深刻思想内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近现代史就是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历史。在救亡图存、谋求复兴的道路上,一场场斗争都没有成功,一次次探索都终归失败。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没有建立起先进的社会制度,因而也就不能凝聚起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不断实现伟大的历史跨越。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在“从古未有的极其伟大的斗争”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上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历史和现实雄辩地告诉人们: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就不能振奋起中国人民的精神,就不能凝聚起中国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无从谈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的到来,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跃升,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必将极大地提升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更加雄厚、道路更加宽广、保障更加有力、精神更加振奋、力量更加强大,更加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标志着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的实践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并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一时期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制度前提、思想保证、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和外部环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上了新的伟大征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这一切都表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实践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从历史维度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现实维度看,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从世界维度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更加迫切、实践基础更加坚实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每一个重大历史阶段和重大实践,都呼唤并产生重大的理论成果。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和探索阶段,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关系的理论、我国处于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论断、“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些标志性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推进阶段,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牢牢抓住并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核心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牢牢抓住并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核心问题,创立了科学发展观。这些标志性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呈现新的特点,必然会提出一系列需要我们党在理论上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也必然会形成新的标志性的理论成果。为此,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领导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精髓和活的灵魂,以当代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为背景,以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根本要求、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理念、军队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标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执笔:金民卿。转自《人民日报》)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更是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只有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扎根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党的事业才会拥有永不枯竭的养分和生生不息的动力。

  民心所向,施政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全面从严治党,还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着力破解民生之忧,打好脱贫攻坚战,5564万中国人摘掉了“贫困帽”;夯实社会保障根基,全国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2016年比上年减少3.9%……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年“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更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切身感受。从政府部门推进简政放权到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司法制度等重大改革,从身份证管理到医疗制度改革,从持续增加就业岗位到推动三大运营商“降费提速”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真正成了改革发展各项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革命、建设、改革各项事业不断前进。当前,党肩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命题,更需要时刻提醒,党员群体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党的宗旨意识是否牢固、党员干部同群众的血脉联系是否紧密。唯有扎根于人民群众,党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路上永远方向正确、意志坚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要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就一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往无前。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论共产党人的奋斗姿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这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广大党员干事创业作风的重要要求。

  伟大事业,源于伟大梦想,成于不懈奋斗。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在砥砺前行中永葆昂扬的奋斗姿态。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共产党成立96年来的光辉历程,始终与奋斗相伴相随。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发展成就巨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切无不源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

  “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务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韧,下“绣花”功夫的精准……人们清楚地看到,近年来,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处处可见共产党人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这样的奋斗姿态,是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党同志,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的结果,是全党面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坚持的工作作风和意志品质。这样的奋斗姿态源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共产党人对民族复兴伟业的忠诚担当。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当前,我们正处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节点,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将昂扬的奋斗姿态保持下去。

  “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有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对于每一位共产党人而言,永葆奋斗姿态,就是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征程中勇涉险滩、敢啃硬骨头。当前,尤其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抓好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百年梦想,只争朝夕。在决胜全面小康、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角声中,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让新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成为自己醒目的身份标志。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打好三大攻坚战交出历史新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污染防治,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关键之举。这三大攻坚战是否能够打赢,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能够取得决胜。

  攻坚,意味着要啃的都是“硬骨头”。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例,前期防范往往比后期处置更重要,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对如何化解现存的风险点要做到胸中有数,对如何防范未来的风险点做到未雨绸缪。攻坚,越到最后越难。根据以往经验,常常是老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问题又会接踵而来。以脱贫为例,一方面全国尚有4335万贫困人口等待消除贫困,另一方面还要着力解决已经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如何持续稳定发展,防止再度致贫的问题。攻坚,意味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污染防治的根本之道在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这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百年梦想,只争朝夕。如今,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仅剩3年多时间,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以“但愿苍生俱保暖”的志向、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奋力打好三大攻坚战。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采取切实可行的针对性举措,积极主动推进相关领域改革,让重大风险通过改革发展得以化解。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深度贫困的难题。要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让人民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惟有交出这样的答卷,我们才能以更加坚实的基础、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