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借风险缓释工具纾解民企融资难
发布时间:2018-12-05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在政府纾解民企融资困境的背景下,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迎来一波发行小高潮。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4日,银行间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合计创设金额超过30亿元。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银行加入这一队列,这也是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发行也取决于融资主体的信用水平,不能仅仅依靠风险缓释工具来降低民企融资的难度。
迎发行小高潮
今年10月22日,在央行明确提出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之后,多家银行和增信机构纷纷加入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创设队伍。进入11月以来,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青岛银行、邮储银行、宁波银行在内的14家银行先后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4日,银行间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合计创设金额超过30亿元。此外还有两家机构进入预配售进行时,分别是邮储银行创设本金总额不超过10000万元的18通威SCP006、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债增进”)计划创设不超过30000万元的18通威SCP006。
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将会有更多银行加入这一队列,这也是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此前央行按照中债增信和其他市场机构各提供100亿元初始资金以及8倍杠杆测算,最终能够形成1600亿元的规模去支持民企债券融资。市场观点认为,如果创设量达到预计规模,大部分明年到期的民企债可以被覆盖到,对缓解民企特别是低等级民企融资问题会有一定效果,这也预示着,沉寂多年的信用衍生品工具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窗口期。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孙彬彬团队指出,央行助推风险缓释工具,希望能够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核心功能在于缓释信用风险,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华泰证券宏观团队也表示,央行新工具是考虑到债券市场具有透明度高、预期引导强等特点,以支持民营企业发债作为突破口,精准发力,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传导中的效果,提振市场信心,带动金融体系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整体修复。
定价趋于合理
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并非新面孔,事实上早在2010年,我国就已经推出两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
其中,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是指由标的实体以外机构创设的,为凭证持有人就标的债务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可交易流通的有价凭证。不过由于银行的参与热情不高、投资者对冲信用风险的诉求并不强,再加上产品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推出后不久便陷入停滞。2016年市场回暖之后,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又推出了信用违约互换和信用联结票据两款新品种。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信用缓释凭证可在二级市场流通,但由于在一级市场它与既定债券绑定发行,发行总额受到限制。500金研究院院长肖磊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风险缓释工具能够很好地提升民企债的吸引力,实际上也是给债权人提供了一个风险对冲工具,而且能够在二级市场很好地分散风险,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供给增多之后,工具的成本也会上升。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定价也日趋合理。从已有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产品看,越来越多的产品信用保护费费率保持在1%-2%,比最初几单0.4%左右的费率高出不少,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随着挂钩主体资质的下沉,费率还会更加有层次。
除了定价合理之外,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认购情况也在好转。例如11月20日,北京银行与中债增进联合创设的“北京银建投资公司成功发行2018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债券”。该笔债券期限为365天,发行规模为5亿元,发行利率为6.34%。最终有多家机构参与了信用风险缓释凭证认购,认购倍数达3倍,最终创设费率1.6%。本期债券创下近期同期限同评级民企债券利率新低。
肖磊进一步指出,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未来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发行也取决于融资主体的信用水平,不能仅仅依靠风险缓释工具来降低民企融资的难度。
提振效果有待观察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标的债券主要为相对优质的短期债券且创设金额较低,创设机构承担风险的动力仍显不足。在当前风险承担主体和担保规模仍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偏好的后续提振程度仍待观察。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说道,“目前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对于银行专业人才储备、专业经营的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人才储备之外,目前商业银行评级模式有90%都是靠中债增进的方式来进行,未来监管应当允许商业银行自身对企业发债建立一个评判标准”。
王红英进一步表示,这种“债+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方式实际上是打开了金融机构对于世界产业融资的大门,对目前市场的流动性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目前参与交易的主要都是信用较好、评级较高的商业银行,未来市场可以扩展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进行风险缓释工具交易。
肖磊强调称,未来主要还得看企业本身的竞争力,所以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跟实体的发展水平可能会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宋亦桐
迎发行小高潮
今年10月22日,在央行明确提出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之后,多家银行和增信机构纷纷加入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创设队伍。进入11月以来,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青岛银行、邮储银行、宁波银行在内的14家银行先后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4日,银行间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合计创设金额超过30亿元。此外还有两家机构进入预配售进行时,分别是邮储银行创设本金总额不超过10000万元的18通威SCP006、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债增进”)计划创设不超过30000万元的18通威SCP006。
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将会有更多银行加入这一队列,这也是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此前央行按照中债增信和其他市场机构各提供100亿元初始资金以及8倍杠杆测算,最终能够形成1600亿元的规模去支持民企债券融资。市场观点认为,如果创设量达到预计规模,大部分明年到期的民企债可以被覆盖到,对缓解民企特别是低等级民企融资问题会有一定效果,这也预示着,沉寂多年的信用衍生品工具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窗口期。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孙彬彬团队指出,央行助推风险缓释工具,希望能够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核心功能在于缓释信用风险,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华泰证券宏观团队也表示,央行新工具是考虑到债券市场具有透明度高、预期引导强等特点,以支持民营企业发债作为突破口,精准发力,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传导中的效果,提振市场信心,带动金融体系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整体修复。
定价趋于合理
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并非新面孔,事实上早在2010年,我国就已经推出两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
其中,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是指由标的实体以外机构创设的,为凭证持有人就标的债务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可交易流通的有价凭证。不过由于银行的参与热情不高、投资者对冲信用风险的诉求并不强,再加上产品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推出后不久便陷入停滞。2016年市场回暖之后,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又推出了信用违约互换和信用联结票据两款新品种。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信用缓释凭证可在二级市场流通,但由于在一级市场它与既定债券绑定发行,发行总额受到限制。500金研究院院长肖磊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风险缓释工具能够很好地提升民企债的吸引力,实际上也是给债权人提供了一个风险对冲工具,而且能够在二级市场很好地分散风险,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供给增多之后,工具的成本也会上升。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定价也日趋合理。从已有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产品看,越来越多的产品信用保护费费率保持在1%-2%,比最初几单0.4%左右的费率高出不少,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随着挂钩主体资质的下沉,费率还会更加有层次。
除了定价合理之外,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认购情况也在好转。例如11月20日,北京银行与中债增进联合创设的“北京银建投资公司成功发行2018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债券”。该笔债券期限为365天,发行规模为5亿元,发行利率为6.34%。最终有多家机构参与了信用风险缓释凭证认购,认购倍数达3倍,最终创设费率1.6%。本期债券创下近期同期限同评级民企债券利率新低。
肖磊进一步指出,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未来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发行也取决于融资主体的信用水平,不能仅仅依靠风险缓释工具来降低民企融资的难度。
提振效果有待观察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标的债券主要为相对优质的短期债券且创设金额较低,创设机构承担风险的动力仍显不足。在当前风险承担主体和担保规模仍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偏好的后续提振程度仍待观察。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说道,“目前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对于银行专业人才储备、专业经营的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人才储备之外,目前商业银行评级模式有90%都是靠中债增进的方式来进行,未来监管应当允许商业银行自身对企业发债建立一个评判标准”。
王红英进一步表示,这种“债+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方式实际上是打开了金融机构对于世界产业融资的大门,对目前市场的流动性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目前参与交易的主要都是信用较好、评级较高的商业银行,未来市场可以扩展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进行风险缓释工具交易。
肖磊强调称,未来主要还得看企业本身的竞争力,所以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在金融市场的发展跟实体的发展水平可能会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