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何以成“大餐”——四川眉山泡菜产业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7-08-20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一碟“小泡菜”如何能成长为百亿级产业“大餐”?
看准了,就要坚持
地处成都平原的眉山市制作泡菜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当地,每家每户都有三五个泡菜坛子。
制作泡菜有经验,种植蔬菜有条件。2005年,眉山市经过充分调研,决定以东坡区为龙头,加快发展泡菜产业集群,打造“中国泡菜之乡”,把泡菜产业发展成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看准了,就要坚持。10多年来,眉山市每年都要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一次泡菜产业现场调研会,明确当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市政府还成立了泡菜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区两级成立了泡菜产业推进办公室,东坡区成立了泡菜产业局,形成了一整套自上而下的泡菜产业管理体系。蔬菜基地、产业园区、品牌创建、科技创新等,也都有完善的规划。
要干成这件大事,投入自然少不了。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泡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奖励龙头企业;区财政先后投入10亿元建设“中国泡菜城”。
如今,已有60多家企业入驻泡菜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18家。吉香居、通惠、川南、李记等龙头企业成为全国首批自营进出口贸易泡菜企业,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多赢,才能长久
眼下正是各类蔬菜丰收的季节,在东坡区光明村,种菜大户巫志祥正组织农民采摘。在政府支持下,通过土地流转,巫志祥现在种植了3000亩地,一年两季稻菜轮作。仅蔬菜一季,可产萝卜、豇豆等各类蔬菜七八千吨,每亩平均利润超千元。
“泡菜企业需求量大,有订单,蔬菜不愁销路。”巫志祥说。
收入丰厚的不只有巫志祥这样的大户,把土地流转给巫志祥的2000多农户同样是赢家。除按合同支付农民每亩地的流转费用、分红之外,去年,巫志祥支付给农民的务工收入平均每亩超过400元。
据统计,在眉山,泡菜产业每年带动15万农户种植泡菜原料,增加种植和田间务工收入5.8亿元;有2.6万人进入泡菜企业务工,增加务工收入8.6亿元;在中国泡菜城,还有2000多当地农民从事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等三产服务,收入超过6000万元。2016年,泡菜产业园区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7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46%。
经过多年的探索,眉山泡菜产业已形成了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租金+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和“订单+保单”风险防控机制,企业与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商定订单内容,稳定生产规模、降低市场风险。利益机制的解决,使农民、大户和企业得以“多赢”,也使得这一产业持之以恒、健康发展。
泡菜,不再只有坛子
“说起泡菜,很多人都会想起一溜儿泡菜坛子,三三两两的工人在往坛子里塞泡菜,往外掏泡菜。”通惠食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敬钧表示,其实在眉山,泡菜的制作已发生巨变,早已不再是坛坛罐罐。
在通惠公司,“巨变”体现在窗明几净的生产车间里。走进近百米长的生产车间,闻不到一丝酸腐气味。在发酵池处理过的泡菜原材料,经过百米长的生产线多道工序封闭处理,末端的产品已是美味的“下饭菜”。徐敬均介绍,仅这条生产线就花了3000多万元。
走进位于园区的中国(眉山)国家泡菜质检中心和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对这种“巨变”的感受更加直观而深刻。
看看泡菜质检中心众多实验室门口悬挂的标牌,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泡菜也可以“高大上”——“离子色谱室”,主要进行水中氟离子、氯离子、亚硝酸根离子等的检测;“原子光谱室”,主要检测食品中的铅、镉、铜、钠、硒、砷等元素;“气相室”,主要检测食品中的有机磷、有机农药残留、山梨酸……
不走进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真不知道泡菜还能出那么多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9项。研究院还是《中国泡菜行业标准》的唯一起草单位。在这些成果的推动下,目前,眉山泡菜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7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8个。
眉山“东坡泡菜”现在盯上了更远大的目标:未来5年,“东坡泡菜”产值争取占据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万元。而最终的目标是,让“中国泡菜城”成为全球最大的泡菜生产基地,世界泡菜的研发中心;让“东坡泡菜”成为世界泡菜第一品牌,并成为国际泡菜行业标准的制订者。(经济日报记者 钟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