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城市大脑”2020年初步建成
发布时间:2019-01-18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作为科技强区,海淀区将在全市率先建成“城市大脑”。“城市大脑”的核心是服务于人,昨日,在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区长戴彬彬表示,今年海淀区将启动40个智慧小区的建设。至2020年,“城市大脑”带来的便利将让老百姓(603883,股吧)看得见、摸得着。
新京报记者 邓琦
让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大脑”建设
新京报:什么是“城市大脑”?
戴彬彬:“城市大脑”由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发展而来,“城市大脑”的核心是服务于人,并以市民生活满意为评判标准。海淀“城市大脑”建设就是要建立一个将海淀区政府数据、企业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信息等进行融合,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模拟人类思维,将区内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所需要的公共安全、城市环境、交通出行、环保生态等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发现解决,并向城市管理机构快速、无碍、准确地提供城市运行数据,确保对区域内城市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并快速准确保障。海淀区“城市大脑”是“1+1+2+N”的总体架构,即一张感知神经网、一个智能云平台、两个中心(大数据中心、AI计算处理中心)、N个创新应用(前期聚焦公共安全、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人口监测5个示范应用)。
新京报:为什么提出“城市大脑”的概念?
戴彬彬: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有不少城市提出“城市大脑”的概念,按照系统或者领域来建立。国际上也有相关案例。海淀为了建“城市大脑”,研究了一年的时间。2018年,我们正式跟百度签约,着手建立“城市大脑”。这是城市管理的直接需要,也是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鉴于“城市大脑”工程是个城市级的新兴事物,规模体量大、复杂程度高、建设周期长、涉及部门多,海淀集合22家相关单位的业务骨干组建了专班,作为“城市大脑”建设的专门力量。至2018年,中关村(000931,股吧)创新发展已走过40年。今后,在科技创新方面,海淀区委区政府如何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更好引导科技创新发展,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同时,通过“城市大脑”,可以把更多科技产品交给市场检验。
新京报:下一步海淀计划如何建立“城市大脑”?
戴彬彬:首先,突出共建,这是核心。其次,加强顶层设计。技术更新很快,我们将尝试很多做法,比如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同时,加大先行先试的力度。目前依然没有解决科创企业批量提供服务的机制。我们希望在“城市大脑”建设中,海淀要带头做这个事情,也是为市政府在科创中心建设方面积累经验。
今年启动建设40个智慧小区
新京报:目前“城市大脑”建设进展如何?
戴彬彬:我们将按照时间节点来统筹安排。2019年,我们将启动40个智慧小区的建设。目前我们开发了18个智慧场景,涉及小区周界、消防通道、有害气体、停车场、电梯轿厢、地下管网、充电桩等。在智慧交通领域,正在推进和实施的项目有城市交通分脑顶层设计和大上地交通综合治理,并开展了全区交通信号路口勘查调研工作。在智慧环保领域,正在推进和实施的项目有在南沙河段布设了9个水污染实时溯源系统,基于量子点光谱传感技术,可实现实时、连续、趋势性监测河湖水体变化的情况。
新京报:“城市大脑”大概何时建成?
戴彬彬:到2020年底,在城市治理领域,海淀“城市大脑”将初步建成。具体而言,将建立城市治理感知网络,全面汇集城市治理相关数据资源;完成海淀城市大数据中心和“城市大脑”基础平台建设;在智慧城管、智慧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从城市治理领域向卫生、教育等社会民生全领域拓展应用。到2022年底,海淀“城市大脑”将全面深化应用。全方位完善城市大数据中心和“城市大脑”平台建设,形成面向未来的“城市大脑”开放应用体系;将“城市大脑”建设成果向科技城市、科技政府、科技公民等其他领域全面延伸,在海淀转型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孕育、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