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报 > 正文

张家口花呗套现如何安全秒到,为你解决资金困境

发布时间:2017-08-21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一,在北京西三环城乡贸易中心一栋普通的写字楼里,都会举行一场仪式感极强的升旗仪式。

  7月3日,升旗仪式如期举行。

  这一天,上千号人满满当当整齐地站在一个室内会场里——这里平时是一个篮球场,只有在这一天篮球设备被全部搬走,临时变成举行升旗仪式的场所。

  主持人着白衬衫、黑西裤,拿着话筒铿锵有力地组织着现场,员工们统一着正装,并按照不同部门排成队。当墙上钟表的时针指向8点30分,升旗仪式开始,所有人立刻变得严肃而庄重。

  两男一女三位穿着军装的旗手扛着两面旗,踏着正步走进会场。旗手就位后,开始升国旗,唱国歌。所有流程和大众所熟悉的官方升旗仪式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48.5秒之后,多了一项环节,“升东旭旗,唱东旭歌”,短短几分钟里,整个会场内歌声震天。

  主导这场仪式的人叫李兆廷,他是民企东旭集团掌舵人、董事长。

  如果你此前未加了解这家企业,也未曾了解李兆廷,突入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会误以为进入了一家国企的仪式现场。但在这家“纯正”的民营企业里,它同样奉行着体制内的一套运作模式。

  过去20年,东旭集团从石家庄一个民营小厂壮大成现在总资产1300多亿,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和100余家全资及控股公司,经营业务也从单一的光电显示,逐步涉足新能源、生态环保、新材料、园区开发等领域。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中国的企业管理学中,经济学界,以及不同资本属性的企业掌舵者们都在探讨、摸索着一套适应中国历史和本土特性的经营之路。这不仅仅是方法论的辩论。

  这家公司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从体制到体制

  李兆廷是国企体制的受益者,对此,他从不讳言。在30岁的年纪,他便成为一家大型地方国企的副总经理。

  1997年创办东旭之后,李兆廷并没有在脱离体制之后远离体制,相反,他甚至说,“东旭虽然是民企,但骨子里更像根正苗红的国企”。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东旭的人力资源配置上。相比多数民营企业用人的规律,李兆廷非常看重从体制内出来的人才。至今,东旭的核心管理层大多都来源于体制内。

  “我特别看重这一点。”在他看来,从体制内出来的人,更讲政治、更懂规矩、自律性更强。他本人就是如此。

  李兆廷一边抽着烟,一边回忆。早年他在国企上班,一般都是提前一个小时到单位,先打水、扫地、拿报纸。他认为,这种奉献精神只有在体制内待过的人才会有。如今,他希望他的员工也能自觉做到。

  但李兆廷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采访对象。一方面在他的话语体系中,大多数词汇是关于“家国情怀”,或者类似于“责任”、“感恩”、“民族使命感”这样的措辞。说到最后,连他自己都笑着承认:“这已经渗透到我的骨头里了。但都是事实,也都很实在。”

  1965年,李兆廷出生在河北新乐的一户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当地一家军工企业的职工。“以厂为家”的大院生活深刻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在大院里,什么都有,就是一个小社会。”

  因此,时至今日,李兆廷对部队和军人依然有着特殊的感情。

  高中毕业后,李兆廷考上河北工业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专业。1985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地一家老牌国企——石家庄天同柴油机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技术员。

  20岁那年,李兆廷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技术专家。

  每天除了早到一个小时扫地、打水、拿报纸外,其他时间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车间和师傅们探讨技术难点,钻研技术创新。“当时的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痴人。”多年后,李兆廷如此评价当年的自己。

  当时,像李兆廷这样学历高、技术好的人才在国有企业里并不多见,因而很容易得到重用。从普通技术员,到车间主任,再到公司副总经理,李兆廷仅用了十年。

  1995年,年仅30岁的李兆廷当上了副总。在此之前,厂领导班子最年轻的成员是50岁。这个任命在当地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也给他和家人带来了极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在天同工作期间,李兆廷也见证了该厂成长为中国500家大型工业企业、中国机械行业50家最大规模企业之一的发展历程。

  但成为副总经理两年后不久,年仅32岁的李兆廷出乎意料地决定辞职创业。

  天同集团的领导极力挽留这位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好干部;家人朋友也苦苦相劝,但李兆廷不为所动,依然辞职。而也正是他当年的毅然“下海”,成就了如今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东旭。

  1997年并不是创业的好时机。这一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整个东南亚,中国经济遭受冲击。在这次冲击下,昔日风光无限的“标王”秦池,史玉柱的巨人,保健行业的明星三株口服液,广州的太阳神,以及曾在百货零售业领域势头强盛的郑州亚细亚,都在这一年陷入了困境。

  另一个时代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改革正值浪潮,在中央扶持重点国有企业建设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政策方针下,一大批国企开始甩包袱,万人下岗重新就业成为彼时中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现象。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史,1998年实施的国企改革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但与响应国家号召勇闯市场的“92派”企业家群体不同的是,他们或多或少都背负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在彼时国务院高层对国企改革抓大放小,鼓励国企盘活资产存量兼并重组、工人下岗分流的政策方针下,告别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被抛弃。

  而在脱离国有企业的人中,同样不乏一批视体制管理方式如枷锁的创业者。他们离开了政治色彩浓重、层级意识强烈的国有企业,开始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经营需求,大展拳脚如鱼得水。

  李兆廷是当时中国万千下海淘金者之一,创业初期,他和他的小公司主要为电子显像管(CRT)玻璃外壳生产企业提供装备。在当时的中国市场,彩色电视机正处于CRT显示器时代,其核心部件是显像管,而玻壳又是显像管的关键部件,成本约占整个CRT彩电的四分之一。

  离开国企的李兆廷虽然从身份上已是个体经营者,但他依然选择了依照国企的运作方式搭建着公司的框架,例如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荣誉感,要求员工像螺丝钉一样爱岗敬业,并接受红色价值观的指导。

  “老板最聪明的地方是把体制内的一套精华保留了下来,把国企管理中的一些不好的东西剔除掉或加以改良,比如强调紧跟国家政策,讲政治、绝对服从等,这在具体业务执行中的确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他身边的人说。

  到2004年,东旭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CRT装备制造商,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先后为安彩集团、彩虹集团、宝石集团、湖南HEG、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华飞等特大型CRT公司提供成套生产线、备件配件及技术服务。

东旭集团产业版图东旭集团产业版图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