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党的十九大】腹有诗书气自华
发布时间:2017-09-19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图 海口市老年人在参加健身活动。
图 海口市一瞥。本报记者 何 伟摄海口,别称“椰城”。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口坚持城市发展与管理并重,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正在崛起
海口,这座自北宋开埠的港城,曾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口坚持城市发展与管理并重,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简称“双创”),扮靓一座城的同时,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正在崛起。
内外兼修,刷新城市颜值
天蓝、地绿、河清……海口是一座“颜值”高的城市。高“颜值”并非天生的。海口市借助“双创”契机,改善环境卫生、修复生态短板、铁腕治理“城市病”。内外兼修,海口新貌初显。
今年5月份以来,海口市民陈宝方每天晚上都要去家附近的美舍河栈道走走。而过去,他对这条河避之不及。全长16公里的美舍河贯穿海口南北,被称为海口的“母亲河”,然而“城市病”让这条河流淤泥沉积、河流浑浊、鱼类死亡……多年来,虽经过多次治理,美舍河的水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成为海口最大的生态短板。
迎难而上,海口从这块“硬骨头”下手,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在美舍河治理中,海口引入全新的城市更新理念,生态治水、生态修复,同时又充分体现人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互动。这种系统的、全面的生态治水,让海口既有“面子”更有“里子”。面子上,美舍河将变成一条河底有水草浮动,河中有鱼虾漂游、河岸绿树成荫、真正有生命力的河。里子上,依托美舍河,改造沿岸棚户区,打造以休闲产业为主的滨河新业态,建设“海口的会客厅”。
美舍河的变化是海口精雕细琢革新城市面貌的一个缩影。海口市民渐渐发现,街边的卫生死角消失了,私家车不乱停了,斑驳的墙壁刷新了,农贸市场窗明几净,公园美丽如画……一幅生机勃勃的城市新画卷由此展开。
创新机制,助推产业升级
城市更新,发展是硬道理。海口启动“双创”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通过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大项目招商、点对点招商,华信、中远海运、万达等500强企业纷纷布局海口。
海口城市更新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由里而外,打造“双创”的升级版。海口城市更新按照“固本、理脉、筑巢、引凤”的原则进行,固的是生态之本、人文之本、乡愁之本,理的是宜居之脉、宜业之脉、健康之脉,推动从“供地—产业—带人”到“环境—引人—带产业”的城市经营路径的多维度转型。
“双创”已成为统筹推进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引擎,成为其蜕变和崛起的强大动力。在“双创”工作的带动下,海口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25%以上,位列全国35个大中城市前列,投资总量在海南省占比提升到34%;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升到32%。
“双创”带动之下,干部作风蜕变,高效模式促各大项目建设显著提速。2016年11月份,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反馈意见,肯定了海口“极简审批既充分落实了企业的自主权,又改变了过去重审批轻监管的局面,找到了企业发展与政府监管的最大公约数”。
人民至上,让生活更舒心
海口“双创”,始终瞄准市民生活痛点,着力补齐城市公共设施短板,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构建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海口市海府路光阳社区,竖立着醒目的提示——“老省委15分钟便民生活圈”,该便民生活圈提供水果、日用百货、缝补衣服、擦补鞋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数十种相关业态,可以辐射周边数千户居民。
便民生活圈吸纳了流动摊贩和低收入困难群众进驻,让他们有了稳定的生计。“以前我摆路边摊,风里来雨里去,收入不稳定,现在生意稳定,顾客盈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在便民生活圈里开早餐店的老板王易阳告诉记者。
海口市民的获得感也不断提升。“以前去菜市场买菜,总要换一双旧鞋,现在的菜市场地面干净、摊位整齐,像进了超市一样。”海口市民陈粟说。这一切离不开海口市“民本位”的发展理念。据统计,“双创”期间,海口投向民生支出的资金占财政支出的75%。
2017年7月14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正式命名海口为“国家卫生城市”,从2015年7月31日海口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算起,不到两年。然而,海口的城市发展仍在努力巩固推进中,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张琦表示:“海口市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正全力打造"双创"升级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何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