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高速免费是世上最愚蠢的政策?经济学家这么说
发布时间:2017-10-02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如何看待“长假高速免费是世上最愚蠢的政策”丨小巴侃经济
人们有追求免费服务的自由,却没有逃避付出代价的自由。
——《经济学通识》
文/巴九灵
国庆已经过去一天啦,不知道各位到家没?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小巴自己现身说法,堵在路上给大家写稿子,还是觉得自己高估了“堵性”。
相比10月1日早上七点据说“12小时只移动了28公里”的广东大部分路段,小巴这几公里算是小意思,但果然不出小巴所料,堵车问题连续5年蝉联节假日问题榜榜首。
到底是啥在添堵
自从2012年实行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以来,拥堵问题就逐渐被纳入到人们出行的成本核算当中,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为了防止被堵住,大家都打好了提前量。
例如,早在9月22日,高德地图《十一全民出行大数据预测报告》就显示自驾游出行的首选目的地是西湖。于是乎,没有打算改变计划的人们,选择了早点出发,因此连景区拥堵的时间都提前了不少。
然而并没有用,该堵的还是堵。造成拥堵的原因很多,小巴总结了以下两点:
供需矛盾
从需求方看,对于大多数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在节假日出游成为了一种“刚需”,而相应的出游替代方案不足以满足出行体验(故宫只此一家),也不能治愈不甘心(难得放个假,干嘛学隔壁小巴宅家写稿)。
而从供给方面来看,满足出行需求的道路和景区则是有限的,不管采用哪种交通工具,最后的几公里总在道路上。
因此当2017年一半的中国人都在外面玩耍的时候(国家旅游局预计2017小长假期间出行人数高达7亿多人),拥堵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高速免费
2012年开始,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的政策开始实施,人们很高兴自己的出行成本被大大降低,出行欲望被激发,但是经济学似乎天生对“免费的午餐”抱有敌意。它认为,代价以另一种形式——拥堵,也就是时间耗费——展现了出来,导致人们恨不得提早再提早,却依旧不受控制地被堵在了路上。
因此当年就有经济学家称它为“世界上最愚蠢的政策”。
公用品与私用品
经济学有个很经典的定义:
私用品:
被占用后,其他人就无法使用的物品,人与人之间是竞争关系。
公用品:
一个人使用不影响他人使用的物品,人与人之间是共享关系。
从定义和字面上看,经济学意义上的公用品和私用品与日常的理解并不相同。
大众经常觉得一些公共设施是公用品,例如公共厕所。但从使用角度来说,它是典型的私用品;有些音乐家的作品大家觉得是私人的,但实际上,在被用于欣赏的时候,旋律是绝对的公用品。
因此,公用品和私用品并不是从所有者或提供者角度出发来定义公用还是私用,而是从使用的实际情况本身来考量的,有些事物甚至一会儿是公用品一会儿又是私用品。
我们以一个苹果为例,当它被用来吃的时候,就是私用品,你吃了别人就不能吃。而当这个苹果被用来做展览品展示的时候,又成了公用品,因为你欣赏苹果的同时,并不影响他人欣赏苹果。
道路也是如此奇妙,当使用者较少的时候,我开车上路并不影响你开车上路,我们“共享道路”;但当拥堵产生的时候,我占用了车道,你就无路可走,由“共享”转为“竞争”,道路成了名副其实的私用品。
从具体国情来看,大部分的时候道路是私用品,因此竞争不可避免。
经济学中,目前最好的竞争规则,就是以价格区分需求。高速公路免费改变了竞争规则,人们就会以其他形式为“免费”付出代价:不管是提前出发,以“请假”“调休”为代价,还是老老实实拥堵在路上付出每小时5公里的时间成本。在经济学看来,免费的总是昂贵的。
此外,节假日高速免费直接影响高速公路所有者的营收,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因此滑落,有一部分人免费的代价还变成了投资上的损失。
在价格机制的运作下,节假日高速的正确打开方式有个参考项——机票和酒店的房费,高峰时期实行高票价,低谷时期实行低票价,提前预定有优惠。
类比节假日高速的状况,那些提前请假的人们可以享受免费或低价的收费,请假的代价由减少出行开销来弥补;而高峰时期的提价,先淘汰了非严重刚需的出行者,又帮助人们考虑国道、省道甚至公共交通出行等替代方案,用牺牲一定的时间和舒适度体验来应对高昂的出行成本。
以上两点,都能缓解拥堵状况。实际上在人们针对拥堵提出的解决方案中,经常提到的错峰放假或直接通过经济补贴的形式福利大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以价格的形式进行调节。
公地的悲剧
小巴相信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毕竟对费用的减免总是能够激发不少的需求,减轻不少负担。但这也确实存在“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导致了“公地的悲剧”。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地的悲剧》,他举例说:假设有人划出一片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牧场(称为“公地”),无偿向牧民开放。
免费本来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但由于是无偿放牧,每个牧民都想养尽可能多的牛羊,公地牧场最终因“超载”而成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终全部饿死。
哈定的隐喻在于任何时候只要有许多人能够共同免费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变成了悲剧。
尽管道路并不是典型的公共资源,但类比到高速免费事件中,人们被激发了出行需求,但产生的代价却导致出行环境发生恶化,体验打了折扣,极端一点甚至导致人们不再出门,岂不也是一个悲剧?
只是这个悲剧或可以避免,个人出行毕竟可以灵活调节,再没有一个物种比人类更能寻求替代方案了,在“刚需”和“免费”中寻找一个平衡,相信不是难事。
希望还在路上的朋友们能早日到达目的地。
人们有追求免费服务的自由,却没有逃避付出代价的自由。
——《经济学通识》
文/巴九灵
国庆已经过去一天啦,不知道各位到家没?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小巴自己现身说法,堵在路上给大家写稿子,还是觉得自己高估了“堵性”。
相比10月1日早上七点据说“12小时只移动了28公里”的广东大部分路段,小巴这几公里算是小意思,但果然不出小巴所料,堵车问题连续5年蝉联节假日问题榜榜首。
自从2012年实行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以来,拥堵问题就逐渐被纳入到人们出行的成本核算当中,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为了防止被堵住,大家都打好了提前量。
例如,早在9月22日,高德地图《十一全民出行大数据预测报告》就显示自驾游出行的首选目的地是西湖。于是乎,没有打算改变计划的人们,选择了早点出发,因此连景区拥堵的时间都提前了不少。
供需矛盾
从需求方看,对于大多数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在节假日出游成为了一种“刚需”,而相应的出游替代方案不足以满足出行体验(故宫只此一家),也不能治愈不甘心(难得放个假,干嘛学隔壁小巴宅家写稿)。
而从供给方面来看,满足出行需求的道路和景区则是有限的,不管采用哪种交通工具,最后的几公里总在道路上。
因此当2017年一半的中国人都在外面玩耍的时候(国家旅游局预计2017小长假期间出行人数高达7亿多人),拥堵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高速免费
2012年开始,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的政策开始实施,人们很高兴自己的出行成本被大大降低,出行欲望被激发,但是经济学似乎天生对“免费的午餐”抱有敌意。它认为,代价以另一种形式——拥堵,也就是时间耗费——展现了出来,导致人们恨不得提早再提早,却依旧不受控制地被堵在了路上。
因此当年就有经济学家称它为“世界上最愚蠢的政策”。
经济学有个很经典的定义:
私用品:
被占用后,其他人就无法使用的物品,人与人之间是竞争关系。
公用品:
一个人使用不影响他人使用的物品,人与人之间是共享关系。
从定义和字面上看,经济学意义上的公用品和私用品与日常的理解并不相同。
大众经常觉得一些公共设施是公用品,例如公共厕所。但从使用角度来说,它是典型的私用品;有些音乐家的作品大家觉得是私人的,但实际上,在被用于欣赏的时候,旋律是绝对的公用品。
因此,公用品和私用品并不是从所有者或提供者角度出发来定义公用还是私用,而是从使用的实际情况本身来考量的,有些事物甚至一会儿是公用品一会儿又是私用品。
我们以一个苹果为例,当它被用来吃的时候,就是私用品,你吃了别人就不能吃。而当这个苹果被用来做展览品展示的时候,又成了公用品,因为你欣赏苹果的同时,并不影响他人欣赏苹果。
道路也是如此奇妙,当使用者较少的时候,我开车上路并不影响你开车上路,我们“共享道路”;但当拥堵产生的时候,我占用了车道,你就无路可走,由“共享”转为“竞争”,道路成了名副其实的私用品。
从具体国情来看,大部分的时候道路是私用品,因此竞争不可避免。
经济学中,目前最好的竞争规则,就是以价格区分需求。高速公路免费改变了竞争规则,人们就会以其他形式为“免费”付出代价:不管是提前出发,以“请假”“调休”为代价,还是老老实实拥堵在路上付出每小时5公里的时间成本。在经济学看来,免费的总是昂贵的。
此外,节假日高速免费直接影响高速公路所有者的营收,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因此滑落,有一部分人免费的代价还变成了投资上的损失。
在价格机制的运作下,节假日高速的正确打开方式有个参考项——机票和酒店的房费,高峰时期实行高票价,低谷时期实行低票价,提前预定有优惠。
类比节假日高速的状况,那些提前请假的人们可以享受免费或低价的收费,请假的代价由减少出行开销来弥补;而高峰时期的提价,先淘汰了非严重刚需的出行者,又帮助人们考虑国道、省道甚至公共交通出行等替代方案,用牺牲一定的时间和舒适度体验来应对高昂的出行成本。
以上两点,都能缓解拥堵状况。实际上在人们针对拥堵提出的解决方案中,经常提到的错峰放假或直接通过经济补贴的形式福利大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以价格的形式进行调节。
公地的悲剧
小巴相信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毕竟对费用的减免总是能够激发不少的需求,减轻不少负担。但这也确实存在“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导致了“公地的悲剧”。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地的悲剧》,他举例说:假设有人划出一片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牧场(称为“公地”),无偿向牧民开放。
免费本来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但由于是无偿放牧,每个牧民都想养尽可能多的牛羊,公地牧场最终因“超载”而成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终全部饿死。
哈定的隐喻在于任何时候只要有许多人能够共同免费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变成了悲剧。
尽管道路并不是典型的公共资源,但类比到高速免费事件中,人们被激发了出行需求,但产生的代价却导致出行环境发生恶化,体验打了折扣,极端一点甚至导致人们不再出门,岂不也是一个悲剧?
只是这个悲剧或可以避免,个人出行毕竟可以灵活调节,再没有一个物种比人类更能寻求替代方案了,在“刚需”和“免费”中寻找一个平衡,相信不是难事。
希望还在路上的朋友们能早日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