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徐根保:“麻风村”的守护天使 28载无怨无悔

发布时间:2017-10-0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新华社南昌10月5日电题:徐根保:“麻风村”的守护天使 28载无怨无悔

  新华社记者高皓亮、李天启

  又一位老人要走了,徐根保默默陪在床边,两人对视良久,老人眼里透出温暖和安详,一行泪珠滚落枕边。

  “乡音未改,故土难归,弥留之际大多都会流眼泪。”徐根保说。

  位于南昌郊区的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康复中心,俗称“麻风村”,住着一群与疾病抗争、与外界几乎断绝联系的人。这里最高峰时有280多人,如今只剩下77位,平均年龄73岁,徐根保陪伴了其中绝大多数老人的最后时光。

  徐根保现为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麻防科科长、康复中心主任。1989年,他作为一名专职麻防医生进驻这里。麻风病患者大多容颜损毁,四肢畸残,更面对着人们对传染的极度恐惧,即便治愈,世人也是避之唯恐不及。这种恐惧,延伸到从事麻防工作医生身上。

  “别说是年轻的医生谈对象,我们请人吃顿饭,人家也找各种理由回绝。”最初报名成为麻防工作者时,徐根保的新婚妻子就极力反对,他用最简单的道理向妻子解释:“麻风病就是一种细菌,用药把细菌杀死就没事了!”

  杀死细菌只是第一步。麻风杆菌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使病人处在一个没有知觉的世界中,眼睛里飘进灰尘没有知觉,端起烫手的铁锅也是手脚麻木……然而,一旦破皮损伤,就很容易引起溃疡;如护理不够,可能出现大面积溃烂,甚至不得不截肢。

  徐根保要做的是阻止这一进程。在“麻风村”工作了10年的护士魏怡告诉记者,麻风病人伤口溃烂的气味很难闻,护士一般都是戴着口罩和手套配合,徐根保却是直接用手托着病人的手脚清理创口、上药包扎,并一遍遍教他们下雨不要淋着,走路不要碰着伤口……

  “徐医生没有戴橡胶手套,和其他的不一样。”黄天祥在“麻风村”已住了58年,进来之前还是一个20岁的学生。

  “一起生活久了,和亲人是一样的。”徐根保说。其实,并非所有专职医生对麻风病消除恐惧心理,很多医生上阵治疗时全副武装,徐根保是“麻风村”不穿防护服和老人握手的医生。除非必要,他在治疗过程中都坚持不戴口罩和手套。这样做,是为了消除麻风病患者的自卑、自弃心理。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防治,麻风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不再蔓延。如今,应用联合化疗技术,即便是多菌型病人,很快能基本消除传染性,一般接触不存在传染问题。然而,要让人们重新接纳麻风病人,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杀死“细菌”更难。

  “住进‘麻风村’的老人,没有一个不想念自己亲人,总盼着有一天会来看一眼。”治疗护理的同时,了解每位老人家里的地址,上门向亲属解释麻风病的传播原理和途径,动员他们抽空探望亲人,是徐根保另一项主要工作。

  入住“麻风村”第50个年头,黄天祥老人迎来了第一位亲人,侄子的到来让他激动万分。然而,侄子来了却又不敢靠近他,吃饭时一个人坐在门外。老人欣喜之余暗自垂泪。看到这一幕,徐根保端着饭碗和老人亲热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侄子看到后也默默走进房间,坐在老人身边。

  徐根保的一些同学为他叫屈,这个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省级专科医院的副主任医师至今仍像赤脚医生一样四处奔走,不是在“麻风村”里,就是在去全省各地巡诊的路上。据不完全统计,从事麻防工作以来,徐根保走遍了全省各地大小乡镇,普查村民逾7万人次,监测治疗病人4000余人次。

  在“麻风村”28年,这已是一个纪录,多年来医院的同事来了又走,坚持15年以上的只有徐根保一人。

  麻防属于社会公益性工作,不仅要承受社会歧视和压力,而且收入低,徐根保改换任何一个科室,情况肯定比现在强很多。徐根保说,也曾有过换工作的想法,但一看见这些老人,一做事,就忘了。

  徐根保的付出与奉献得到了肯定。他获得过麻防战线最高荣誉“马海德奖”,被授予“全国麻风畸残康复工作先进个人”。今年,他又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筛查全省各地病例;上门走访、寻找散落各地的病人;为需要手术的患者实施手术……徐根保仍在奔忙。大学期间的徐根保是长跑健将,他说: “我的工作,是一场漫长的长跑比赛。”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