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增量突破实现高起点腾跃
发布时间:2017-11-22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图为郑东新区全景。(资料照片)
大国经略,重塑经济地理版图。
“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我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也为城市区域定位带来重大变局。向西看,中西部一改过去区位和物流短板,成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新前沿。
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下,中西部城市通过产业升级和功能重构,改变了之前仅仅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被动接受者、发展上的“跟随者”的地位,跳出区域局限和路径依赖,放开手脚,大胆突破,在产业升级上走出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
从“跟着跑”到“并排跑”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部是幸运的——在他们全面开放大发展的时候,已有五大发展理念指引,具有了绿色发展意识、创新发展意识,避免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产业升级得以从更高站位上开拓。
在郑州一个叫雏鹰的农牧公司,《经济日报》调研组走进一个完全模拟地中海乡间空气的大车间。玻璃通道两边,悬挂着数千条发酵火腿,场景甚是震撼。震撼的还有技术,除了完全模拟地中海天气,他们还完全采用地中海原产地手工拍盐等技术,产品出口销量非常好,售价也很震撼:存期最短即一年的一条火腿也要卖3万多元人民币。
在人们印象中,内陆的企业往往是沿海做什么他们就跟着学,甚至等着东部的产业转移。这次中西部城市调研,所见所闻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印象。雏鹰农牧并没有继续做超市堆场的火腿肠之类,而是以供给侧改革思维,对标生产全球最高端发酵火腿,实现了新的突破。
再来看制造业。在宇通客车阴极电泳车间里,全车身电泳环节只需210秒。这种全车身电泳,是最先进的涂装技术,整车身所有自制件能达到8年至10年防腐防蚀。宇通客车还拥有我国客车行业唯一的国家标准试验场。宇通的快速成长也是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的结果:不把市场当试验场,而把试验场当市场。
提起中西部制造业,你或许还在忧虑他们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会否将东部过去30年的历程再走一遍?或许你还把视线停留在房地产驱动、低端传统经济转型困难之处。其实,中西部中心城市产业已然翻开崭新的一页,展现出腾跃式发展轨迹。
在郑州中德产业园,繁花静谧的城市花园别墅让人感觉不到这里是一个产业园。这里已入驻7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集中在生物科技、医疗器械、电子信息三个新兴产业领域。产业升级浪潮下,城市的新型工业空间和城市实现共生融合。如今,这样的场景,不仅在东部,在中西部已然是现实。中西部城市的产业升级,不再是对标沿海,而是放眼全球。
有学者说,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就是升级的技术和产品,对进口的高端产品形成替代。满足内需后,再走向国际市场,与发达国家目前的优势高端产品并肩。在这条路径上,中西部力量占比越来越大。
1997年,中铁装备集团花2.6亿元买了一台德国维尔特的盾构机,用于西康铁路隧道建设。16年后,中铁装备收购了维尔特公司,成为全球盾构机生产龙头企业,站到了全球行业竞争的舞台中央。这是中西部城市工业的升级速度,也代表着中国品牌的升级速度。在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制造现场,中铁装备现场副总李楠告诉记者,这台盾构机彻底打破了欧洲对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关键技术的垄断。
突破的还有中国大飞机,机上有上百零件是“武汉造”,而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机头、通信导航系统皆是“成都造”。10月底,国内首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京东方成都生产线正式投产,与三星等全球顶尖柔性屏生产商同台竞技。在西安,3D打印全国领先,陕鼓动力大型能量回收透平机组关键技术为国内外首创;2017年年初,华为全球研发中心、中兴智能终端制造总部和三星70亿美元半导体等相继落户西安……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产业变革中,中西部和东部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尤其在新动能的培育上,中西部龙头城市由曾经的“跟着跑”转变为今日之“并排跑”,城市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实体与开放互为支撑
中西部要再造几个经济大城,如果说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增强城市产业内生动力,是其腾飞的一翼,那么,加大中西部开放,打开大门搞建设,让新生力量进来,就是腾飞的另一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补“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短板,中西部承担重要角色。何处落笔谋突破?采访组一路调研下来,看到武汉、成都、郑州、西安四市有一个共同答案,那就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大全面开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郑州,一座航空港带动一座城。郑州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再加上传统优势“铁路港”,把地处内陆的自己打造成了一座东西南北集散、中外交汇的“港口”城市。以航空经济为引领,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现代产业基地。
在西安,千年古城主动提出全力发展软件产业,启动申报“中国软件名城”,支持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发展。
11月7日,西安举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硬科技的“八路军”——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产业——在西安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飞表示,西安发力“硬科技”,从军民融合开始,将积极探索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
对于武汉来说,工业门类齐全本就是优势,携这种“老牌”优势,武汉提出引进“三高”产业:即高端、高效、高新,以此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而成都,由于知道自己的二产占比从未超过50%,所以产业方向非常明确: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
产业转型需要加大开放,也是四市的共识。若论内陆腹地的广阔性以及交通的通达性、区位优势等,成都、西安不如武汉和郑州。但是,在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四市都勇立潮头、你争我赶。
位于青白江的成都国际铁路港,连接着欧洲和泛亚,正在逐步形成世界级物流枢纽中转站。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表示,成都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编制“一带一路”国别投资指南,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提升成都在世界城市中的影响力。
中法生态城落户武汉蔡甸后官湖,“大武汉”更具国际范儿。中法生态城正在打造为中法合作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产业创新之城、生态宜居之城,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和高吸引力的大武汉增长极。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表示,谋划武汉的发展,必须放眼世界、把握全国大局,把武汉的发展放在全国乃至全球中去谋划、去定位,提高武汉国际化水平。
而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表示,西安将进一步发挥丝路起点城市的独特优势,依托自贸区,积极争取建设自由贸易港,深化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便利化,与丝路沿线城市共赢发展。
在郑州,依托“川流不息”的物流优势,衍生出新兴跨境电商业。今年上半年,全国15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进出口包裹总量中,郑州进出口包裹量占比高达33.45%……
可以预期,不须太久,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成都制造”“武汉制造”“郑州制造”“西安制造”闪亮在国内外先进制造业舞台。
产业升级的背后
产业转型的背后是政府职能转型。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较量越来越集中体现“三个取决于”:取决于对区域发展软硬件环境的配套程度;取决于对资源要素的统筹优化配置能力;取决于地方政府体制改革能力。
在四市产业转型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力道,那就是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强化制度供给。
2017年8月,武汉市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为什么做这个体制创新?江城科教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却不顺畅,本地转化率太低,只能墙内开花墙外香。如今武汉连续3年站稳“万亿俱乐部”,钱包鼓了,底气足了,要把武汉的科教资源变成发展优势和竞争胜势,力争5年内,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占比达80%。
无独有偶。2017年7月,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传来消息,成都要成立新经济局。这个新经济局,职能是研究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新经济服务。
发展新经济,当下的成都从“双创”发力。“进,可以实现梦想;退,可以享受生活。成都,许你一个美好的未来。”成都向全球创业者发出邀请函,和一线城市PK创业包容度与支持力度。
成都极米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成都创业4年,做到家用智能投影业出货量全球第一。极米科技CEO肖适告诉记者,从创业到现在,极米核心骨干离职率不到1%。“成都是一个创业环境与生活环境均衡的城市,人才的稳定性高。”肖适说,他还明显感觉到,近年成都的产业门类在逐渐完备。创业初期,公司的营销在北京,供应链在深圳、东莞,组装在成都。而今年,公司有一款模具开始在本地做了,下一步希望政府把产业链都请过来,丰富创业土壤。
肖适的愿望也是成都市的规划。成都“产业新政50条”,重点就是创新要素供给方式,促进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
中国产业变革,正处于这样的时代。有些产业和企业被淘汰,但更多产业和企业在起来。美国道琼斯对此评论说:“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深刻的过程,它并不是仅仅照搬硅谷模式打造一批初创公司就能完成使命,更不表示将既有的产业推倒重来。”中国产业升级之路,正在让世界更懂中国经济巨大韧性与潜力、独特方式与前景。
经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隋明梅 祝惠春 周 琳 夏先清 钟华林 张 毅 郑明桥 执笔:祝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