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陈理:中国经济成功的奥秘
发布时间:2017-12-08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编者的话】 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形成鲜明反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如何成功驾驭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在惊涛骇浪中穿越一个个急流险滩,沿着正确航向不断驶往胜利彼岸的?本文对此进行深度解读,探究中国经济成功的奥秘。
奥秘之一: 科学研判形势,正确把握中国经济所处的方位、发生的变化,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对形势发展变化的分析研究。党中央对形势科学研判,由表及里,逐步深入,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刻把握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准确把握中国经济所处的方位、发生的变化,为正确应对新形势新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清醒正视国内经济下行的新形势,深刻揭示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形势,首先回避不了对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怎么看的问题。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变化,既是这一时期经济形势的一个突出表象,也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
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就提出,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他强调,不论从世界发展态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要求看,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都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这一重要讲话没有就增长谈增长,而是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这个现象中,抓住其中暴露出来的中国经济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把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突出出来,这就超越许多国家纷纷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搞强刺激的做法,一针见血地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质和要害,为科学分析中国经济形势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提出“三期叠加”的重大判断。
以提出“三期叠加”重大判断为标志,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所谓“三期叠加”,是指中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种情况同时出现并且交错叠加在一起。
关于增长速度换挡期,是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的一个准确判断。它说明中国经济经过一段比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速度回落至中高速有其内在必然性,是支撑高速发展的要素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关于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艰巨任务的清醒认识,中国经济要从过去长期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更多依靠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特别是要化解长期高速发展积累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调整过程。关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是化解刺激政策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的客观需要。假如我们看不到甚至不愿承认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仍然想着过去的粗放型高速发展,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相反会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这一时期,我们之所以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包括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上,正是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一种结果。
(三)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在提出“三期叠加”的基础上,党中央继续对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深入分析研判,并取得新的突破性的认识成果,其标志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大判断的提出。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常态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特别是通过对比的方法,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作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概括,强调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在“三期叠加”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也不会无限下滑;经济结构调整是痛苦的,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过有效引导减缓消化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明确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对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重大认识成果。这个重大判断,为我们党正确制定有关内外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
奥秘之二: 根据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势,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一套政策框架
(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党中央提出的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中,新发展理念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新发展理念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并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针对中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针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对推动中国经济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既把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5年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又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的重要一条,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明确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稳定经济增长,提供了治本良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建设重点抓的第一项工作,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化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党中央明确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个方面的工作作为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并不是只做简单的减法或加法,而是强调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无论做减法还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症结、用力得当,突出定向、精准、有度。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而且还会带来一些阵痛。但是,为了中国经济更加光明的未来,这个短期阵痛是我们必须承受的。这就需要有关地区、部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而是要坚定信心,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三)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很重要的一条。为了更好地破解发展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理论观点,对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并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国经济进一步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常态下动力转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把坚持创新发展作为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可以说抓住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强调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本转换。
(五)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中国经济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以更加积极有效的行动,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比如,“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推进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也为中国发展塑造了一个良好外部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还有许多重要内容。比如,对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脱贫攻坚等作出深入部署,等等。发展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是行之有效的。
奥秘之三: 通过科学方法贯彻各项大政方针,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并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的第一条。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都同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分不开。因此,中国经济成功的奥秘,千条万条归结到一点,就是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特别是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通过科学方法贯彻各项大政方针。
(一)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
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繁荣,创造了发展奇迹,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必然带来阵痛。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保持战略定力,认清大势、从容不迫,显得特别重要。那么,面对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怎么才能保持这种战略定力呢?
这种战略定力来自对形势的科学研判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尽管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们要把握这些大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这种战略定力来自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结构调整阵痛面前,要保持战略定力,就需要对新常态趋势性变化有正确认识,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有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这些深刻变化,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保持战略定力。特别是要充分认识条件变化的客观性,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激发经济潜力,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这种战略定力来自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明大势、掌大势,顺势而为的结果,实际上就是通过认识客观条件变化、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遵循客观规律来做好经济工作。
(二)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制定政策的前提是针对问题、开准药方,充分估计最坏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工作确保不出现最坏的情景,坚决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底线。可以说,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及时做好预警、预案、预控,努力保持战略主动。特别是明确把社会政策托底作用作为总体工作思路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细致做好民生工作,守住民生底线。强调要加强监管和防范化解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强调要坚持功成不必在我,敢于担当、锐意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实干,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同时,还强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以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步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理 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