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张孟军:40多年村民调解员 “只要还走得动,就一直干下去”

发布时间:2017-12-20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张孟军左一正在调解村民纠纷。
张孟军左一正在调解村民纠纷。

  他扎根乡村40年,对待群众“有事就管、有困就解、有难就帮”;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件,成功率达100%,有效遏制和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300余件,防止民转刑案件100余起、非正常死亡100余人次。他被当地群众戏称为纠纷的“和事佬”、矛盾的“解铃人”,他的名字叫张孟军。

  张孟军,1942年2月生人,河南省太康县常营镇内岗行政村人,多次被县、乡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16年被中共太康县委评为第八届太康县“十行百星”。2017年9月,在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中国好人”评选活动中,张孟军荣登8月份名录,获得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调解 村民之间闹矛盾,请来了张孟军

  “老张是个全身心都扑在工作上的人,他是对群众知冷知热的好党员,是俺老百姓(603883,股吧)的贴心人!”说起张孟军,常营镇黄岗村村民姚中奇竖起了大拇指。

  2017年7月14日,骤雨初歇,在虫鸣鸟叫中,张孟军来到常营镇黄岗村村民姚中锋家。

  “西瓜该采收出售了吧,现在卖西瓜,不用再袋装肩扛往外运了吧?”张孟军问。

  “谢谢您,现在他们两家不但让走他们家地头过,我们兄弟间的关系也比以前亲近多了,骨子里亲咋着也远不了。”姚中锋笑容满面回答。

  这是张孟军40年间一次平常的例行回访。可对于姚中锋而言,张孟军是家中的贵客。

  原来姚中锋兄弟三家同种一块地,姚中锋夹在中间且不临道路。因为弟兄间闹矛盾,每到庄稼收割季节,其他两兄弟不让姚中锋从其地头通过。每逢西瓜成熟,采摘外运只得靠袋装肩扛。

  “日子没法过,也找了几批人调解,可无论谁来调解,他俩就是不听,这明显是跟我过不去!”焦虑万分的姚中锋找到张孟军。

  “矛盾纠纷不等人,纠纷就是命令!只要有矛盾,调解人员就得第一时间到位。”张孟军说,“别说这,有时深夜一个电话,你也得急急忙忙骑上电动车出发。”

  临近中午,冒着36℃的高温,张孟军骑车去了黄岗村姚中锋的大哥家。经过连续三天的说服,姚中锋的大哥最终同意留出道路。而为了说服姚中锋的二哥,张孟军着实费了不少周折。原来姚中锋的二哥一直在离本村10多公里外的孔庄村搞建筑,早上5:00外出,夜里近10:00才回家,白天根本见不着人。

  一次,从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上得知,第二天淮河流域有大范围的降雨。“下雨了,没法砌墙建房了,我看中锋家二哥在家不在家”,张孟军心里暗喜。

  第二天,天刚亮,张孟军骑着电动车,冒着大雨找到姚中锋的二哥。“你们是亲兄弟,冤家宜解不宜结,更何况你们之间本身就没啥过不去的事,不要为小事伤和气,这么热的天儿,我一个近80岁的老人,为你们兄弟间的事都跑七八趟了,毕竟,中锋是你亲弟,再则,你大哥已同意在他家地头都留一米多宽的小道,供车辆通过……”

  张孟军顶风冒雨调解三兄弟的纠纷,姚中锋的二哥为之感动,终于同意让出一条出路,兄弟三人矛盾烟消云散。

  艰辛 扎根乡村调解一线40多年,只想干点正事

  因为调解出名,张孟军成了乡亲们信任的和事佬,信任的背后,是张孟军40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

  常营镇胡庄村村民王红雨和胡老摸,因责任田边界发生纠纷,虽经村里调解10多年仍未解决,曾一度闹到法庭。2014年夏天,两家因种玉米再次发生争吵。王红雨找到张孟军。张孟军和胡庄村支书联系后,骑电动车去了胡庄,可因另一位当事人胡老摸没在家,无法了解情况。第二天下午,张孟军再去胡庄,和村干部及双方当事人一起冒着近40℃的高温在近2米高的玉米地里对争议地块进行细致测量。结果,双方的地亩数都不够!该事一度陷入僵局。

  临近晚上8点,张孟军骑车回家时,在离家近5公里的路上,电动车电量用尽!近10点,累得满头大汗的张孟军才回到家。在家整整休息一天后,张孟军三下胡庄,在村干部参与下经双双当事人同意,当天午后两点多,张孟军再次带领着大家在2米多高、像蒸笼一般的玉米地里将争议地块重新划分、丈量、标记……

  “恁热的天,年轻人都顶不住,为俺两家的事,您一个快80岁的老人……”事情得到圆满解决,看着浑身是汗的张孟军,王红雨一脸感激。

  “吃不了苦,吃不了亏,很难做好这项工作。”问起对这次调解工作的心得,张孟军显得很有把握,“村民来反映问题,只要你对工作怀"热心",为民解困愿"尽心",调处纠纷有"耐心",办起事来更"细心",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调解纠纷,遇到当事人通情达理还好,有的人比较难缠,就得通宵达旦做工作,甚至几天都回不了家。”张孟军老伴常唠叨他,“年纪大了,别操那份闲心了,安安生生地过几年吧。”他说:“大家伙信任我,我还能为大家做点事,咋着也比吃饱等饿强多了。”

  张孟军调解纠纷到过最远的地方离家10公里,一个来回光骑自行车就要两个多小时,几十年下来,光自行车就跑坏了10余辆,鞋跑坏了无数双。有时双方当事人也不管早上半夜的就找到他家,老伴休息不好,整天跟着担惊受怕。

  “在农村,许多矛盾纠纷往往都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如果调处不及时,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纠纷。”张孟军对他们说:“我干这活儿不为名、不为利,只想干点正事,人活着总得有点价值,咱乡老百姓谁家有个难事纠纷,第一个就能想到我,这比我挣了多少钱都值。”

  “对待调解工作,待人要亲,用情要真,说话要甜,腿脚要勤。同时,还要讲原则,公正、公平,以理服人;有耐心、动真情,用真心和爱心进行调解;及时处理,别怕麻烦、吃亏。唯此,才能做好调解工作。”总结了自己40多年从事调解工作的心得,张孟军如数家珍。

  坚持 只要自己还走得动,就一直干下去

  张孟军很享受调解成功带来的快乐。40多年来,他乐此不疲,就连城里的儿女接他去享清福,也被他断然拒绝。

  对于张孟军来说,这种精神上的富足,远大于物质上的享受。而为了提高调解成功率,让村民心服口服,这位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的老人,一头白发了还坚持自学法律知识,充实自己、自我提升。

  春去秋来,风雨无阻,常营镇的广袤乡野间,每天都能看到和事佬张孟军忙碌的身影。40多年来,老张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件,且成功率高达100%,间接遏制了数百起群体事件、刑事案件、上访事件的发生。

  2017年8月31日,经过层层推荐和广大网友评议投票,张孟军获得“中国好人”称号。“虽然我76岁了,但我身体还算可以,只要自己还走得动,我就一直干下去。”张孟军说。

  (罗丽丽/文稿统筹,据大河报、周口日报等整理)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