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英国首相访华成果 三项机制夯实中英合作基础
发布时间:2018-02-0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1月31日至2月2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华访问,三天内到访武汉、北京和上海三个城市。回溯2015年10月中下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自此开启了中英关系的新时代,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中英两国“黄金时代”。此次特雷莎·梅访华,访问议题从经贸合作到人文交流,从环境保护到科技创新,几乎无所不包,表现出对于全面深化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强烈意愿。从访问成果看,中英在经贸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上建立了相关机制,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1、“脱欧”是访华最大背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凤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特雷莎·梅访华的背景有三。
首先,第二阶段英国实质性“脱欧”谈判即将开启,这次谈判的难点在于如何确立英国与欧洲的关系。她选择此时出访,与中国建立特殊关系,无形中就得到了与欧洲谈判的最有力支撑。
其次,虽然之前特雷莎·梅来中国参加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但不是正式访华。由于“脱欧”的英国已不在中国与欧洲对话当中,因此需要单独安排访问。此次她来访目的之一,也是与中方继续夯实基础,进一步推进“黄金时代”,确立21世纪“脱欧”后的英国与中国应该是什么关系。
第三,在欧洲各国力量此消彼长之时,英国必须有自己的打算,通过进一步发展经济来摆脱“脱欧”的不利影响。“中英之间的特殊关系之前是有基础的。英国在卡梅伦任首相时期就率先提出参加亚投行,积极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走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前列,并与中国加强了教育、文化、经贸等领域合作。卡梅隆卸任之后,中英之间"一带一路"怎么合作,包括核能项目如何进行等,需要中英领导人继续深入交谈。特雷莎·梅是搞内政的,如何推动"黄金时代"大战略,对她是挑战。但从此次访华的成果来看,特雷莎·梅交出的答卷还是相当不错的。”陈凤英表示。
2、建立机制比订单更重要
对于特雷莎·梅此次访华期间,中英双方达成的各项成果,陈凤英认为,90亿英镑的订单可能不是最主要,更重要的中英两国之间合作的制度性建设有进展,其中有三个机制较为亮眼。
第一个是特雷莎·梅此次着重强调要探索各种可能的方法,确保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可以在未来的发展合作中维持在高水平。因此,中英启动了一个贸易和投资联合调研组,“以明确双方可以推动贸易、服务和投资增长的优先领域。”
第二个是英国国际贸易部与中国商务部1月31日牵头成立中英企业家委员会,旨在为两国企业搭建交流平台,切实推动中英经贸务实合作。该委员会下设理事会,由中英两国各15家大型企业代表组成,讨论涉及金融、能源、汽车、通讯、交通、医药等行业的未来合作。
第三个是“一带一路”相关机制。1月31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特雷莎·梅共同见证下,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胡怀邦与渣打银行行政总裁温拓思在北京签署《国家开发银行与渣打银行100亿人民币“一带一路”项目授信贷款备忘录》。陈凤英表示,该备忘录的签署代表中英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融资平台搭建起来了,有利于解决资金问题。“虽然我们没有签"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备忘录,但我们签了一个融资的备忘录。这个备忘录政治意义小,操作性强,使中英两国在"一带一路"的对接有了资金保障。”
陈凤英进一步表示,“从中英合作领域看,互补性很强,英国技术强,制造不强,而中国制造很强;英国金融业强,中国金融业正在对外开放;英国教育强,中国也在发展教育。因此两国之间的竞争性意味少了许多。此外,中英之间相关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利好消息,现在调研组有了,企业家委员会有了,"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有了,这是两国之间一个新的很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