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新增长极加快成型 仍需注重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18-03-17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两天12个地方高新区挤进“国家队” 扩容至168家
国家高新区新增长极加快成型
专家称,作为双创主阵地和区域发展领头雁,高新区仍需注重协同发展
伴随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引擎,国家高新区引来新一轮扩容。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包括荆州、黄石大冶湖、潜江、永川、怀化等12家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至此,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68家。据悉,到“十三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将达到240家左右。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将通过以升促建,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正加快形成。
12个国家新区获批
3月6日至7日,中国政府网连续两天正式发文称,国务院批复同意荆州、黄石大冶湖、潜江、九江共青城、宜春丰城、湛江、茂名、楚雄、淮南、荣昌、永川、怀化等12家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批复要求,新升级的国家高新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批复还明确指出,必须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按规定程序履行具体用地报批手续;必须依法供地,以产业用地为主,严禁房地产开发,合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国家高新区,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是国家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1988年第一家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至今,国家高新区迅猛发展,目前总数已达168家。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多地争抢国家级高新区的名额也在迅速升温。据悉,目前包括河南信阳、湖南涟源、广东阳江等多个三四线城市也加入了争创国家高新区的行列。
据此前发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按照择优选择、以升促建、分步推进、特色鲜明的原则,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省级高新区升级,支持在农业科技产业优势突出的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推动国家高新区在全国大部分地级市布局。到“十三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40家左右。
成地方发展新动能
作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引擎,2017年,17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研发投入占全国的44.3%以上,新产品收入占全国的31.5%,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倍。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广东深圳等国家自创区对所在地区GDP增长贡献超过20%,成为创新发展的“领头雁”。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坚持把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已成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策源地。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材料等新经济形态正在国家高新区蓬勃发展,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加快形成。与此同时,“想法—创业—瞪羚—独角兽”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
2017年3月1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16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独角兽企业达131家。其中,104家是在高新区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比例达到79%。而北京中关村更是拥有65家独角兽企业,是全球除美国硅谷外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区域
“一个地方出现50家以上的独角兽企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关村呈现出了多领域、多模式、多形式的爆发增长,中关村已成为全球创新高地。这也足以让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拥有更好的落脚点。”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说。
除独角兽企业在国家高新区爆发式增长外,一大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快速发展,为国家高新区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据了解,2016年国家高新区共有瞪羚企业2576家,比上一年增长491家,瞪羚率在全球处于先进水平。蓬勃发展的瞪羚企业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拓展新市场、应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打造新业态,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也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区域创新体系成型
虽然国家高新区成绩斐然,但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比,与新的责任与使命相比,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国家高新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尚未完全形成。国家高新区在前20年的发展中,赢得了发展先机,但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未来新增产业要素会明显减少,政策优势会逐渐弱化,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要素驱动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另外,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的区域布局有待优化。
“国家高新区在中西部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区内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还比较封闭,跨国界、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资源集聚整合能力和辐射联动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在引领和支撑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还不突出,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有待强化。”科技部高新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
事实上,作为双创主阵地和区域发展领头雁,国家高新区近年一直在加大协同发展的工作。以上海张江示范区为例,该区集中开展全方位的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以健全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和创新创业三个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面向全球集聚高端人才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等诸多方面先行先试。目前,上海张江示范区已经形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九大产业集群,成为中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发挥着集聚、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巨大作用。
国家高新区新增长极加快成型
专家称,作为双创主阵地和区域发展领头雁,高新区仍需注重协同发展
伴随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引擎,国家高新区引来新一轮扩容。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包括荆州、黄石大冶湖、潜江、永川、怀化等12家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至此,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68家。据悉,到“十三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将达到240家左右。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将通过以升促建,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正加快形成。
12个国家新区获批
3月6日至7日,中国政府网连续两天正式发文称,国务院批复同意荆州、黄石大冶湖、潜江、九江共青城、宜春丰城、湛江、茂名、楚雄、淮南、荣昌、永川、怀化等12家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批复要求,新升级的国家高新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批复还明确指出,必须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按规定程序履行具体用地报批手续;必须依法供地,以产业用地为主,严禁房地产开发,合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国家高新区,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是国家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1988年第一家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至今,国家高新区迅猛发展,目前总数已达168家。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多地争抢国家级高新区的名额也在迅速升温。据悉,目前包括河南信阳、湖南涟源、广东阳江等多个三四线城市也加入了争创国家高新区的行列。
据此前发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按照择优选择、以升促建、分步推进、特色鲜明的原则,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省级高新区升级,支持在农业科技产业优势突出的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推动国家高新区在全国大部分地级市布局。到“十三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40家左右。
成地方发展新动能
作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引擎,2017年,17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研发投入占全国的44.3%以上,新产品收入占全国的31.5%,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倍。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广东深圳等国家自创区对所在地区GDP增长贡献超过20%,成为创新发展的“领头雁”。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坚持把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已成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策源地。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材料等新经济形态正在国家高新区蓬勃发展,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加快形成。与此同时,“想法—创业—瞪羚—独角兽”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
2017年3月1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16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独角兽企业达131家。其中,104家是在高新区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比例达到79%。而北京中关村更是拥有65家独角兽企业,是全球除美国硅谷外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区域
“一个地方出现50家以上的独角兽企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关村呈现出了多领域、多模式、多形式的爆发增长,中关村已成为全球创新高地。这也足以让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拥有更好的落脚点。”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说。
除独角兽企业在国家高新区爆发式增长外,一大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快速发展,为国家高新区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据了解,2016年国家高新区共有瞪羚企业2576家,比上一年增长491家,瞪羚率在全球处于先进水平。蓬勃发展的瞪羚企业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拓展新市场、应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打造新业态,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也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区域创新体系成型
虽然国家高新区成绩斐然,但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比,与新的责任与使命相比,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国家高新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尚未完全形成。国家高新区在前20年的发展中,赢得了发展先机,但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未来新增产业要素会明显减少,政策优势会逐渐弱化,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要素驱动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另外,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的区域布局有待优化。
“国家高新区在中西部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区内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还比较封闭,跨国界、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资源集聚整合能力和辐射联动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在引领和支撑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还不突出,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有待强化。”科技部高新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
事实上,作为双创主阵地和区域发展领头雁,国家高新区近年一直在加大协同发展的工作。以上海张江示范区为例,该区集中开展全方位的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以健全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和创新创业三个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面向全球集聚高端人才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等诸多方面先行先试。目前,上海张江示范区已经形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九大产业集群,成为中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发挥着集聚、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