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机构改革 加减之间

发布时间:2018-03-20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20多项改革,涉及范围之广、调整程度之深,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众人的想象,《人民日报》称之为“改革开放近40年来历次机构改革中最有远见和魄力的方案”。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第八次机构改革正式破冰,新时代首次机构改革启幕—担得起“最有远见和魄力”的方案,前所未有,不同寻常。

  首先是范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第八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和以往七次不同,这次的机构改革是全面的,包括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群团、社会组织、事业单位、跨军地,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机构,层级范围明显提高。其次是力度。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场深刻变革,不回避权力和利益的调整,明着要啃硬骨头,直指要“解决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机构改革的源头在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匹配。政府与市场的两者关系,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命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改革阻力多来自现行不合理的机构设置。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不一致,各机构之间既有越位的问题,又有缺位的问题。不得不改。只有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环境,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次,国务院必须要做加减法。数学加减,人人会做,一旦涉及机构的撤立分合、权责的升降予免,着实不易。

  加法与加法不同。有些加,是从无到有。有些加,是由弱变强。国际发展合作署、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移民管理局,4个新设部门从无到有。其中,国际发展合作署和国家移民管理局的设立被外界誉为“最具时代意义”。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匹配大国外交形象,有助于突破援外碎片化瓶颈,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窗口单位;国家移民管理局是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标配之一,不同于之前出入境管理的管控色彩,重在服务管理。有全国政协委员评价,这4个从无到有的部门具备“国际范儿”。的确,以往7次机构改革立足大部制,更多是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大转型背景下,为应对内部变化所作出的反应,而此次新增加的4个部门发出信号明确:中国正站在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以大国风范应对外部变化。

  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权力大幅扩张,是由弱变强的典型。自然资源部以国土资源部为基础组建,整合了国家发改委、住建、水利、农业等部门的职能;生态环境部以环境保护部为基础组建,从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划入不少职能,发改委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所负责的水污染、农田耕地污染、海洋污染等防治工作,均将被并入;农业部改成农业农村部,原属发改委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今后都将由它管理,原属国土部和水利部的农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职能也将划入。职能整合过程中,还形成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这样的“超级部门”,承接原食药监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3个正部级单位的绝大多数职能,此外还囊括了发改委、商务部的价格监督检查、反垄断执法等多项职能。

  为什么由弱变强?因为经济发展的关注点变了。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对环保、资源使用、农村发展等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有助于从构建生态文明的高度推进监管改革,农业农村部将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和体制机制支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则可改变长期以来市场监管职能缠绕不清、九龙治水的局面。

  减法与减法有异。有些减,是从有到无。此次机构改革,正部级机构少了8个,副部级机构少了7个。有些减,是从强到“弱”,典型代表是国家发改委。被形容为“从市场物价到气候变化、从扶贫搬迁到卫星上天,几乎无所不包”的发改委,此轮改革中至少有7项含金量较高的职能被划入审计署、医疗保障局等7个部门。对发改委所作的减法,尤其能体现此次机构改革从行业管理转向功能管理的特点,显示的是国家整合部门职能、打破现存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的决心。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这次机构改革的加与减,实则是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之所以说此次改革“前所未有”,不仅仅是指机构精简和体系重构。加与减之后,新的机构体系如何顺畅落地、实现初衷,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体制窠臼,恐怕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机构改革方案获得通过的那一刻,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时代周报编辑部)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