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支部书记沈彪:愿做村民代言人
发布时间:2018-03-27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沈彪代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美丽乡村建设话题提建议。经济日报记者 李治国摄
“这次我带到北京的建议,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老百姓的宜居家园规划好、实现好。”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支部书记沈彪,今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正式为村民“代言”。
从“脱贫治乱”到“宜居乡村”建设,在北管村当了3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沈彪,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共享共建的美丽乡村之路,让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成功摘帽,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人口倒挂村的隐患逐一治理,大大提升了“新老北管人”的幸福感。
从脱贫开始做起
北管村地处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东南角,村域面积2.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410人,外来人口12250人,共有11个村民组。1986年,28岁的沈彪成为北管村党支部书记。当年村民仅靠种植水稻、棉花等农作物谋生,连电费都付不起,是马陆地区最穷的村子。
正值改革开放大潮涌来,沈彪敏锐地意识到,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带领村民一起富起来。沈彪说:“当时我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骑自行车到马陆,再坐第一班公交车到市区。天天去拜访我们北管村(出去)的厂长、工程师。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打动了他们,他们表示愿意尽己所能为家乡作贡献。”
从1986年到2003年,北管村建起了140多家企业,村里的2000多亩土地开发了1700多亩。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村民收入翻了好几倍。如今,北管村拥有130多家企业,村级年可支配资金达2400万元,全村固定资产达到1亿元,沈彪感叹“把‘穷帽’彻底摘掉了”。摘掉穷帽子后,沈彪更注重北管村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拒绝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进村。
“绣花式”管理村容村貌
贫困村的“穷帽子”彻底摘掉后,随之而来的是外来人口急剧增加带来的社会治理压力,一定程度影响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
村里户籍人口约2400人,外来新村民12000人左右,最多时达17000人,人口“倒挂”是北管村的最大特点。流动人口多、无序出租多、违法搭建多……沈彪的工作重心也从“治穷”转为“治乱”。
村里4800多间出租房、130多家企业、100余家商户、700多辆私家车,要怎样加强社会治理?2012年至2015年,根据村民提出的49条民生问题,北管村实行了道路黑化工程、车辆管控、小作坊整治等43项为民办实事工程。
“乱没有治好,钱包再鼓也没用。”经济发展让沈彪有了底气,于是村里出资为每个村民组安装变压器,还陆续把自来水管“小管换大管”,通过购买服务增加垃圾清运的频率,并利用村里空地建停车场,在马路上划停车区。如此一来,北管村的日常运作逐渐步入正轨。
“我们是24小时全天候治安监控。村里最源头的问题,通过监控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全村有30个城管通,发现问题就通过统一的指挥出动,两三分钟就能到达现场。”沈彪说。
在北管村村务治理队伍中,有村干部、党员,还有村民代表、志愿者、外来新村民,甚至村里的商铺业主也参与进来,加强村组巡逻,让治安、卫生等隐患得到治理。沈彪认为,村民自己动起来了,乡村精细化管理才能真正落实。
对“宜居生活”的向往
从“不要穷”“不要乱”到“过得好”,是村民对宜居生活的期待,沈彪将之体现在日常生活“不出北管,该有都有”。
宜居生活还要有精神食粮。走进北管村文化活动中心,一楼是500平方米的小剧场,周边摆放着各种健身器材;二楼是村史馆、图书室、活动室、党建服务中心,村民在此休闲学习。这栋楼过去是个厂房,2016年被村里收回并改建成文化活动中心,虽然每年少了70万元的租金,但沈彪有另一种算法:“文化设施多了,村民生活丰富了,村里风气就会变好。”
如今,走在北管村,一道道车辆限高杆将喧嚣隔绝在外,绿树成荫,道路平整。主河道水清岸绿,垃圾堆放地经过绿化种植,变身休闲公园。
现在,沈彪还多了一个新身份——“河长”,他带领村民守护北管村20公里的河岸线,从源头管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新时代,村民对宜居生活越来越向往,对生态家园越来越渴望。”
谈到未来的发展,沈彪表示,今年村里有三园建设,一个是宜居家园,一个是生态公园,还有一个是产业园的建设。北管村的未来会更美好。(经济日报记者 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