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中国社科院院长 谢伏瞻坦言: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发布时间:2018-04-03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中国社科院新任院长谢伏瞻致辞。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柳青“首先说明一下,不是重要讲话!”4月2日,当中国社科院新任院长谢伏瞻致辞前微笑着说出这句话时,台下响起了掌声。在致辞前,他还向台下深深鞠了一躬,之后又转过身向主席台上的新老同事们鞠了一躬。
4月2日早上,履新中国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不久的谢伏瞻,出现在北京西二环外的国谊宾馆。上月,他刚刚卸任河南省委书记,告别了工作五年的中原大地。2013年,他从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转岗地方,出任河南省省长。他在回京前说,“在河南工作的五年,是人生中极为难忘的岁月,积累了极为宝贵的财富。”
4月2日,在这家名为“国谊”、有着近六十年历史的宾馆,和谢伏瞻一道出现的还有中国社科院的王京清、李培林两位副院长,以及至少8位学部委员和上百位经济学家。他们,都为了一个重要的活动而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建所40周年大会暨改革开放40年学术研讨会。
成立于1978年的工业经济研究所,是中国社科院主要研究机构之一。经济学界多位大家,包括马洪、蒋一苇、周叔莲、张卓元、陈佳贵、吕政、金碚等都曾在此担任所长。“承担党中央、国务院及社科院交办的研究任务,为制定和实施的经济政策提供支持”,正是该所的主要任务之一。
对于工经所,所长黄群慧还有着这样的介绍——从市场体制改革到“一带一路”倡议,从工业化战略到“中国制造2025”,从国有企业改革到企业管理科学规律,从区域协调发展到产业布局优化,从资源环境保护到绿色经济发展,从科技创新到新工业革命,从企业竞争力到产业竞争力,工经所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建所40周年大会暨改革开放40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谢伏瞻对工经所并不陌生,因为他和这里有一段特殊渊源。而对在座的经济学家们来说,对谢伏瞻也不陌生。因为早在1991年,还只有37岁的谢伏瞻就曾获得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0年之后,他再次获此殊荣。
谢伏瞻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公共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他曾主持和共同主持《东亚金融危机跟踪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的研究》、《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及《不动产税制改革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
在会议现场,连续两次鞠躬再上台致辞的谢伏瞻,用“百感交集”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而对于这一心情的来源,他解释说首先源于“责任”。他坦言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作为院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谈及与工经所的特殊渊源,他说,“我曾有幸在马洪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七年。”他所提到的马洪,正是40年前受命创建工经所的首任所长。他还回忆说,当时他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主任正是马洪。那时,马洪身兼多职,除了国研中心主任,还是社科院院长、国务院副秘书长。
谢伏瞻感慨地说,“我经常想,虽然没机会在社科院念研究生,但在马洪同志领导下从事七年的研究工作,估计算半个研究生也还差不多。”说完,他又补充说,“因为我想,不是所有研究生的稿子,老师都能一笔一划给他改。我们当时写的很多报告,马洪同志都是亲自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回忆起那段往事,谢伏瞻直言“受益匪浅”。
致辞中,他还不忘提及“老前辈”,比如85岁高龄的社科院学部委员、原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卓元,88岁的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原院长汪海波等等。谢伏瞻尊他们为“老师辈的老朋友”。他还说,从大家这么踊跃地参加此次会议,他自己也感受到了信息和力量。
/strip/quality/80/ignore-error/1imageslim">
致辞结束时,谢伏瞻向台下深深鞠躬。
在致辞最后,他希望工经所能培养出更多顶尖人才,能成为经济研究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
结束致辞时,谢伏瞻又一次向台下深深鞠躬。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3月23日以来的11天,谢伏瞻至少参加了4次活动。3月23日,他出席了履新中国社科院后的第一次党组扩大会议。他在会上要求“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谱写新的更加壮美的篇章。”6天后,3月29日,他对院内单位进行了调研。3月30日,他出席社科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上还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他将亲自担任社科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在会上强调,“未来三年,脱贫攻坚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他要求社科院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特色和优势,强化责任担当,推出有效举措,拿出切实行动,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