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报 > 正文

强监管显威力 高送转不再随心所欲

发布时间:2018-04-27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以往资本市场最喜闻乐见的主题“高送转”到了2017年报披露季黯然失色。正值年报披露的尾声,记者发现发布高送转的公司数量与送转幅度较以往大幅下降,而高送转方案与业绩匹配度逐步提高。

  高送转哑火

  2015年资本市场高送转蔚然成风。Wind数据统计,2015年全年实施高送转的公司有493家,数据达到巅峰。而此前,从2010年到2014年的5年间,每年“高送转”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205家、213家、173家、196家、342家。

  由于2015年出现的高送转助推股价、但与公司业绩并无关联的现象,上交所、深交所陆续出台“高送转”信息披露相关文件整治这一“乱象”。

  在监管的注视下,2016年“高送转”出现了明显降温。2016年全年上市公司“高送转”仅220起左右,不及2015年的一半;而2017年数量进一步下滑,截至发稿,共184家公司实施高送转,市场已逐渐回归理性。

  除了送转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减少,送转股的幅度较往年有大幅下降。

  Wind统计显示,截至4月26日,披露10股转15股以上的公司仅三家,而2016年年报10转15以上的公司达30家。今年披露10转10以上分配预案的公司有31家,相比2016年的168家数量大幅缩水。

  最强监管来袭

  此前高送转一度被认为是资本市场的“顽疾”,因为配合高送转掩护的减持、解禁套现等手段屡见不鲜。因此“高送转”行为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导致对高送转信息披露的监管不断趋严。现在,如果没有业绩支撑的高送转,很快便会受到监管的关注。

  3月以来,有数十家公司披露“高送转”预案后,引来交易所的火速问询或关注。其中,4只“高送转”的次新股预案均被问询或关注。

  次新股“深圳新星”在业绩下滑的情况下拟推“高送转”,引来了交易所的问询。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实施高送转方案的主要考虑及其合理性、可行性,送转比例是否与公司业绩水平相匹配;并补充披露四个季度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且与净利润表现明显背离的原因等。

  八一钢铁拟每10股转增10股。交易所要求该公司全面评估导致业绩下滑的各项因素是否已消除,公司盈利能力是否得到根本改观,公司高速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4月4日晚间沪深交易所《高送转指引》亮相。新规要求高送转比例与公司业绩挂钩,配合高送转的减持行为受到约束。4月24日,上交所发布文章称,借“高送转”信息内幕交易必受严查不怠慢。

  在监管的重点关注下,多家公司相继修改了送转预案。金贵银业于2月8日预披露2017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10转10派1元,根据相关监管要求,将预案调整为10转7派1元。

  另外,荣晟环保和华立股份等公司纷纷公告降低了送转比例,加大了现金分红力度。

  业绩匹配度提高

  记者统计发现,今年发布送转预案公司的营业收入以及净利润增长率均为近几年最高。

  其中,拟10转15派1.4元(含税)的花园生物年报显示,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27.58%;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197.91%。另外,受益于维生素涨价,2018年一季度花园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171.66%;净利润1.22亿元,同比增长493.55%。

  拟10转15派10元(含税)的鸿特精密去年业绩同样大增。年报显示,2017年公司净利4.87亿元,同比增871.88%。同样计划10转15的杰恩设计和美联新材去年净利润分别增长52.47%和15.33%。

  渤海证券研报指出,相关公司的送转方案与业绩匹配度较往年明显提高,监管部门的问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股价表现来看,经过对每单“高送转”及时问询、停牌,“高送转”引发的股价非理性波动明显减少。但高送转作为股东权益的一种内部调整,在二级市场备受投资者追捧。券商分析人士指出,高送转股并不等同于高风险股,那些基本面稳健的绩优高送转标的,仍将是市场的重要投资方向之一。记者张骞爻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