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牡丹花开满城春

发布时间:2018-05-1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游客在洛阳市中国国花园赏花游玩。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5月5日,主题为“花开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第36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圆满落幕。

  河南省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届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市共接待游客2647.31万人次,同比增长6.15%;旅游总收入241.96亿元,同比增长8.26%。

  如今,牡丹文化节已成为洛阳拥抱新时代、实现新作为生动实践的一个平台。

  一大早,市民刘女士就来到兴洛湖公园锻炼身体,与几名老年人一起踢起了毽球。环顾四周,满目翠绿、鸟语花香、碧波荡漾、好不惬意。作为洛阳市城市时代轴线上一处大型城市生态公园,这里成为洛阳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听说高铁站旁建了一个大公园,我们一下火车就赶紧过来转转。”来自山东曲阜的赵女士告诉记者,她上次来洛阳探亲还是3年前。“公园亭台水榭设计得很漂亮,加上树木、繁花的映衬,很有江南水乡的韵味。”赵女士说。

  就在兴洛湖公园开园的第二天,洛阳市古城快速路一期工程所有匝道、地面辅道全部放行,一期工程的核心——隋唐园立交实现“全互通”。

  以牡丹文化节为契机,洛阳市集中攻坚33项城建重点项目。目前,隋唐园立交实现“全互通”,兴洛湖公园、定鼎门广场建成开放,一批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城建工程建成投用,城市形象更加亮丽。

  如今,在洛阳,牡丹文化节已不再是一个花的节日,而成为一个建设美丽城市、促进多产融合的综合性平台。

  “很给力”“我洛阳大气”“让洛阳人、天下人共赏牡丹”……连日来,网友的点赞络绎不绝。网友的高度评价,缘自洛阳市在牡丹文化节期间“以节惠民”政策的大力推行。

  去年,洛阳市就提出了牡丹文化节的举行要坚持“以节惠民”,把各项惠民举措落到实处,拿出切实管用的实施方案,兼顾各方利益统筹推进实施,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当年,该市推出了“旅游年票不受限、部分公园不收费、社会车辆不禁行、餐饮住宿控涨幅”4项惠民举措,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市在完善去年惠民政策的基础上,新推出了“文化消费有补贴”政策。

  洛阳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通过发放文化惠民电子消费券的形式对各类文化消费进行补贴,补贴资金共300万元。例如,结合第二届河洛文化大集、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优秀展会活动,按照20%的比例,对市民购买展会内的文化类产品进行补贴;以乡村文化旅游为主题,推出孟津、嵩县、栾川、洛宁、汝阳等县(市)区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开展“最美乡村游”“最美小镇游”等主题活动,按照20%的比例,对购买乡村文化游产品进行消费补贴等。

  今年4月9日,第36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优秀剧目展演月活动方案出炉,共邀请了8个院团的9部精品剧目进行展演。据介绍,此次展演活动决定加大消费补贴力度,每部剧目针对每张180元、每张80元两个档次票价,给予购票者30%的政府优惠补贴;每部剧目计划拿出200张惠民票,市民可凭有效证件以每张30元的优惠价购买。此外,每部剧目还计划拿出100张惠民票,免费赠给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环卫工人等。

  这些举措是洛阳市以举办牡丹文化节促进全面提升的一个缩影。依托牡丹文化节,洛阳市全面挖掘历史文化和山水资源内涵,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打造洛阳文化旅游“升级版”,加快实现由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老三篇”向博物馆之都等“新三篇”转变、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同时,洛阳市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积极引导旅游与文化、体育、生态等产业跨界融合,加快了“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推动了景区转型升级。“创新+融合”正成为洛阳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日趋丰富,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日益提升,洛阳正加快向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迈进。(经济日报 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李三旺)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