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特色小镇冷思考:产业化是立镇之本
发布时间:2017-08-06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火热特色小镇冷思考:产业化是立镇之本
许为平
832
2017-08-07
许为平
近年来,特色小镇特别火,不仅是中央政府力推的重点,在各个地方也掀起了建设特色小镇的高潮。其中,浙江特色小镇发展在全国已形成了一个标杆,也涌现出一批较为成功的特色小镇项目。特色小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来重点打造的经济创新展的新模式。习近平主席去年考察浙江时对此予以了重要批示和肯定。事实上,特色小镇也再次诠释并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新理念的深刻内涵。
去“地产化”,
寻找一个适合的打开方式
特色小镇崛起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真相:人口、产业聚集正从中心城市向郊区转移,从核心城市中心带向大城市边缘带发展。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近日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报告(2016)》表明,北京正加速推进的疏解非首都功能不断取得成效,使特色小镇建设再次加码,也为火热的特色小镇注入了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
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镇建设更需要冷静思考,背后到底有多少隐患,又有多少名副其实呢?特别是在当下,我们更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出现口号式、运动式推进。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地产化”问题正在引起业界警惕。去“地产化”将成为大势所趋。
2017年5月26日,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这是继去年10月公布了首批127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后,住建部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特色小镇的推荐工作,数量是300个。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份通知中明确要求,对存在以房地产为单一产业的小镇规划未达到有关要求、脱离实际,盲目立项、盲目建设,政府大包大揽或过度举债,打着特色小镇名义搞圈地开发,项目或设施建设规模过大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建制镇不得推荐。住建部要求推荐的所有特色小镇必须满足六项条件。其中,特色和产业需是先决条件,即首先要求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能较快发展起来;其次要求实施并储备了一批质量高、带动效应强的产业项目。
除了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外,企业作为投资开发的主体更应该要“去地产化”。在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有足够的市场调研、产业规划、后期运营维护的考量,不能为“抓眼球”而匆忙立项。否则,不仅违背了发展特色小镇的初衷,也大大影响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效。那种大面积、批量化的特色小镇必将虎头蛇尾,既损耗了资源,又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因为特色小镇建设不仅周期长、收效慢,甚至还需要融入一定的人文情怀,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做好。它对于企业现金流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作为一个企业家,作为总部基地的创始人,我向来不认为自己是个房地产开发商。因为,建设好总部楼只是一个形式和外表,我真正做的是“为总部服务、为企业服务”,聚集企业,构建产业发展平台,打造一个生态化、国际化的经济生态区。因此,我对特色小镇中“地产化”问题也将继续保持警惕和规避。我认为,房地产模式对特色小镇最开始是必须的,但是后期应该逐步退出。取而代之是引入资本运作、产业技术研发,以及适应市场的新商业运营模式等。
泛“产业化”,
把特色和资本推向风口
产业化是小镇的立镇之本,特色化的产业是发展特色小镇的先决条件或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是我尤为关注的重点。但当下许多小镇泛“产业化”的问题也非常引人深思。
在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建设中,投资运营主体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地充分运用当地资源,并对属地产业做到真正的革新或转型升级,那么所谓“产业化”将可能只是纸上谈兵,难以落到实处,更不能惠及当地民生或社会经济发展。那种“拉郞配”的泛“产业化”发展最终将难逃厄运。由于产业空洞或产业雷同而造成的“千镇一面”绝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结果,更不可能持续发展。
总结国内现阶段成功经验,特色小镇要想发展,关键是具备完整的产业服务链条。这种产业服务链不仅要结合本地和自身资源,还必须融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并得到政府的支持,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当然,更需要培育期和容忍期。
特色化的产业运营方在整个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主体价值。例如,云计算、金融基金、文化传媒、旅游休闲、茶叶、瓷器等各类特色小镇,他们在建设发展中,常常以某个或某些符合小镇特色的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以点带面,串起上下游的产业链,从而推动所属产业实现快速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我认为,还应该引入外界的资本投资,规避泛“产业化”的问题,使特色小镇的“产业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更有资本盈利的价值属性。这样不仅会规避特色小镇建设资金断链的危险,而且也会加强政府、社会资本、运营与开发企业等各领域之间的有效衔接与高效互动。
为了更好地探索和落实特色小镇,我于2016年秋首次提出了“小镇集群”模式,并在江南总部基地展开建设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别具特色的小镇集群现已吸引了一些社会资本的关注。目前已有多家金融机构和基金公司对小镇集群抛出橄榄枝,使其发展后劲充足。
作为企业,作为投资运营方,如何抓住机遇发挥模式优势?如何让特色小镇更特色?如何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我“北上南下”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认为,一方面,在大生产、大物流的当下,企业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拒绝同质化,不断创新实践,立求真正实现“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因地制宜,充足发挥区域资源和模式优势,创新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小镇集群由此应运而生。“更特色,更务实”地贯彻落实了特色小镇理念,将以不同的优势产业资源,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和发展平台。
使特色小镇的落实更特色,更务实,更是对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的一种探索和实践。它不仅加快了总部基地集团的转型升级的步伐,更饱含浙商回归、聚力共建、共享的发展内涵和人文情怀。
(作者系总部基地全球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总部经济(中国)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许为平
832
2017-08-07
许为平
近年来,特色小镇特别火,不仅是中央政府力推的重点,在各个地方也掀起了建设特色小镇的高潮。其中,浙江特色小镇发展在全国已形成了一个标杆,也涌现出一批较为成功的特色小镇项目。特色小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来重点打造的经济创新展的新模式。习近平主席去年考察浙江时对此予以了重要批示和肯定。事实上,特色小镇也再次诠释并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新理念的深刻内涵。
去“地产化”,
寻找一个适合的打开方式
特色小镇崛起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真相:人口、产业聚集正从中心城市向郊区转移,从核心城市中心带向大城市边缘带发展。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近日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报告(2016)》表明,北京正加速推进的疏解非首都功能不断取得成效,使特色小镇建设再次加码,也为火热的特色小镇注入了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
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镇建设更需要冷静思考,背后到底有多少隐患,又有多少名副其实呢?特别是在当下,我们更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出现口号式、运动式推进。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地产化”问题正在引起业界警惕。去“地产化”将成为大势所趋。
2017年5月26日,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这是继去年10月公布了首批127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后,住建部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特色小镇的推荐工作,数量是300个。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份通知中明确要求,对存在以房地产为单一产业的小镇规划未达到有关要求、脱离实际,盲目立项、盲目建设,政府大包大揽或过度举债,打着特色小镇名义搞圈地开发,项目或设施建设规模过大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建制镇不得推荐。住建部要求推荐的所有特色小镇必须满足六项条件。其中,特色和产业需是先决条件,即首先要求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能较快发展起来;其次要求实施并储备了一批质量高、带动效应强的产业项目。
除了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外,企业作为投资开发的主体更应该要“去地产化”。在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有足够的市场调研、产业规划、后期运营维护的考量,不能为“抓眼球”而匆忙立项。否则,不仅违背了发展特色小镇的初衷,也大大影响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效。那种大面积、批量化的特色小镇必将虎头蛇尾,既损耗了资源,又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因为特色小镇建设不仅周期长、收效慢,甚至还需要融入一定的人文情怀,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做好。它对于企业现金流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作为一个企业家,作为总部基地的创始人,我向来不认为自己是个房地产开发商。因为,建设好总部楼只是一个形式和外表,我真正做的是“为总部服务、为企业服务”,聚集企业,构建产业发展平台,打造一个生态化、国际化的经济生态区。因此,我对特色小镇中“地产化”问题也将继续保持警惕和规避。我认为,房地产模式对特色小镇最开始是必须的,但是后期应该逐步退出。取而代之是引入资本运作、产业技术研发,以及适应市场的新商业运营模式等。
泛“产业化”,
把特色和资本推向风口
产业化是小镇的立镇之本,特色化的产业是发展特色小镇的先决条件或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是我尤为关注的重点。但当下许多小镇泛“产业化”的问题也非常引人深思。
在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建设中,投资运营主体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地充分运用当地资源,并对属地产业做到真正的革新或转型升级,那么所谓“产业化”将可能只是纸上谈兵,难以落到实处,更不能惠及当地民生或社会经济发展。那种“拉郞配”的泛“产业化”发展最终将难逃厄运。由于产业空洞或产业雷同而造成的“千镇一面”绝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结果,更不可能持续发展。
总结国内现阶段成功经验,特色小镇要想发展,关键是具备完整的产业服务链条。这种产业服务链不仅要结合本地和自身资源,还必须融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并得到政府的支持,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当然,更需要培育期和容忍期。
特色化的产业运营方在整个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主体价值。例如,云计算、金融基金、文化传媒、旅游休闲、茶叶、瓷器等各类特色小镇,他们在建设发展中,常常以某个或某些符合小镇特色的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以点带面,串起上下游的产业链,从而推动所属产业实现快速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我认为,还应该引入外界的资本投资,规避泛“产业化”的问题,使特色小镇的“产业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更有资本盈利的价值属性。这样不仅会规避特色小镇建设资金断链的危险,而且也会加强政府、社会资本、运营与开发企业等各领域之间的有效衔接与高效互动。
为了更好地探索和落实特色小镇,我于2016年秋首次提出了“小镇集群”模式,并在江南总部基地展开建设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别具特色的小镇集群现已吸引了一些社会资本的关注。目前已有多家金融机构和基金公司对小镇集群抛出橄榄枝,使其发展后劲充足。
作为企业,作为投资运营方,如何抓住机遇发挥模式优势?如何让特色小镇更特色?如何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我“北上南下”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认为,一方面,在大生产、大物流的当下,企业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拒绝同质化,不断创新实践,立求真正实现“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因地制宜,充足发挥区域资源和模式优势,创新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小镇集群由此应运而生。“更特色,更务实”地贯彻落实了特色小镇理念,将以不同的优势产业资源,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和发展平台。
使特色小镇的落实更特色,更务实,更是对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的一种探索和实践。它不仅加快了总部基地集团的转型升级的步伐,更饱含浙商回归、聚力共建、共享的发展内涵和人文情怀。
(作者系总部基地全球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总部经济(中国)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