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从贵州遵义向东驱车1小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一行来到有“童话小镇”之称的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七彩部落。
湄潭地处乌江流域,因当地湄江、桃花江两江在城区汇如深渊、弯环如眉而得名。由于拥有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这里也因此被称为“贵州茶海”。站在湄江街道金花村萃芽27℃茶旅扶贫示范区观景台上,巍巍青山环抱四周,连片茶树碧绿如茵,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点缀其间,俨然一幅自然灵动的美丽画卷。
“湄潭是五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重点县,以前金花村可不是这个样子。”说起近几年的变化,湄潭县湄江街道办事处主任刘云泽感慨万千,以前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农民只能以种植玉米、水稻为生。虽然种茶历史悠久,但并没有大规模种植。由于地处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天上下多大,地上流多大,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转折出现在2004年,当年湄潭县开始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种植茶叶。十几年来,湄潭县铆住茶产业发展不动摇,从“退耕还茶”到“六四五六”(60万亩生态茶园、4万吨茶叶产量、50亿元茶业综合收入、亩均产值6000元以上)茶业提升战略的实施,把产业不断做大。如今,全县茶园面积达61万亩,茶业综合产值位居全国第二位。
2014年,依托漫山遍野的茶树,湄潭县又推出了“茶旅一体化”模式。“该模式就是在通过种植茶树美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茶叶种植和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刘云泽介绍。
金花村七彩部落即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据湄潭县七彩部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学良介绍,2015年初,村“两委”号召村民组建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规划打造、统一资源整合、统一运营管理、统一股份分红的“四统一”方式,村党支部引导群众组建合作社,动员村民既可以用现金入股,也可以用土地、茶园、林地等生态资源入股的形式,探索建立了“人人是股东、户户能分红”的新型农村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民富、村寨美”的茶旅一体化新路子,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茶旅一体化”绿了山头、美了乡村,青山绿水也实实在在地回馈了广大村民。据徐学良介绍,目前七彩部落有乡村餐馆17家、乡村宾馆5家、农家客栈16家,乡村超市3家、奶茶吧2家、特色小吃24家、手工茶叶加工4家,每月旅游综合收入达300万元以上。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16万元,人均年分红金额超过2000元。同时,还带动本村和周边400多名贫困村民脱贫。“以前,是我们进城找活干;现在,是城里人上我们这里采茶劳动。”徐学良笑着说。
在七彩部落,村民们平时种茶、采茶,参与茶叶加工。每逢节假日或重大节日,村民则变成演员,登上七彩部落的广场大舞台为游客演出原生态的农耕文化。通过“茶旅一体化”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湄潭县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把生态环境蕴含的发展潜力激发出来,不断探索转化的路径和方法,并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一点上,该县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通过“茶旅一体化”实现绿色发展的广阔前景。
据湄潭县旅游局局长杨秀军介绍,下一步湄潭县将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农家乐、乡村宾馆、农家客栈相关标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同时,将于近期申报2个国家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争取该县每一个乡镇都有一个3A级景区,以大景区带动小景区的方式,推动“茶旅一体化”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 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