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唐莫村,3D田园风光墙画、石磨砖墙、实木长廊,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画面。戚善成摄
游客在江西抚州市东乡区邓家乡花果山生态园瓜蒌种植基地体验乡村乐趣。 何江华摄
落后、贫困、环境差,留在人们脑海中的乡村印象该变了!未来的农村要生态宜居,必须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将农村打造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这样的乡村怎么建设?环境美化、产业清洁、留住乡愁缺一不可
在每个人心目中,乡村的模样不尽相同,可以是幸福生活的家园,也可以是休闲旅游的乐园。2017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就是要全面提升农村环境、产业、文化、管理、服务,实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将农村打造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城乡居民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环境要美 村庄变公园
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既要美化农村环境,又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时近农历新年,在浙江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上,不时可见一些来采购乡土风味年货的游客。走进鲁家村大路桥村,一幢幢白墙黛瓦的二层小楼,统一建造了土黄色的院墙,让村子显出几分古朴的韵味。不仅如此,村里全部铺设了地下雨污分流管道,建造了村级污水处理站,每栋楼房里还都安装了抽水马桶。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说,村里雇用了专业的卫生清扫队,配备了清扫车、洒水车、小铲车,对周边环境实行常态化整治。修建、完善了基础设施,安装太阳能路灯、铺设水泥路、修建路边沟渠、村内绿化、美化,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村脏、乱、差的局面。
环境就是民生。为了提升乡村的“颜值”,一场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像鲁家村这样发生“蝶变”的村庄数不胜数,这些村庄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机遇,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卫生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墙面白化、路面硬化、路灯亮化、水体净化、宅前屋后绿化以及河道整治等一系列项目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不是简单地搞“村庄建设”或者“新房建设”,而是要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既要美化农村环境,又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河北柏乡县龙华镇后渤海农业公园的亲子游乐园内,附近村庄的四五个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正在尽情地玩耍。龙华镇镇长韩利锋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民也愿意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只整治农村环境,清除遍地的生产生活垃圾,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更向往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民的美丽乡村。于是,他们开始在农村普及文化广场,修建文化书屋、草坪,让村庄真正美起来。现在,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看到村里环境好了,开始陆续返回村里,主动翻修老屋,进一步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只是刚刚起步,已经建成的美丽乡村还存在着资金短缺、建设缓慢的问题,农村垃圾污水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相对滞后问题,部分基层组织存在“等靠要”思想问题,个别地方环境卫生状况出现反弹问题,等等。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懈地完善地方清洁乡村、生态乡村长效机制。
产业要美 田园变乐园
有了产业作支撑,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必须要有产业作支撑,农民增收有渠道,创业有保障,就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技术、资金回流农村。”浙江遂昌县人大副主任赵文明说。有了产业作支撑,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农村才有生命力,才能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走进“东北第一村”吉林省吉林市孤店子镇大荒地村,一排排花园式的院落,一座座满族风情的楼宇,一片片规划整齐的稻田跃然眼前。大荒地村的蜕变得益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从2010年以来,大荒地村与东福集团实行村企合作,东福集团把全村的土地流转过来,实行规模化经营,种植绿色、有机水稻,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了产业作支撑,农民收入增加有了保障。
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改变过去围湖围海造田、过度放牧、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种植等粗放发展方式,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修复东北黑土地、重金属污染土地和华北地下漏斗区问题。要着力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彻底解决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问题,提高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率。
农村生态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催生了观光农业、有机农业、乡村旅游、民宿、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业态。“单纯依靠农业很难富裕农民,要把生态农业与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把农村建设成为养生养老的地方,把田园变为公园,农房变为客房,农产品变为旅游产品,有效提升农业溢价能力。”赵文明说。
人文要美 留住乡愁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并不是要摧毁旧的农耕文明,要以改造为主、以新建为辅,突出农味、土味、原生态味,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不仅仅是要保护几棵树、几条河流,还要保护根植于乡村的文化生态。我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农耕文明的国家,农耕文化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与追求。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并不是要摧毁旧的农耕文明,用城市文明代替农村文明,一定要避免重蹈一些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破坏的覆辙,尤其是对历史文化村落、古树名木、古老建筑的破坏,要以改造为主、以新建为辅,尽量不改变地形地貌、道路水系,不破坏植被,突出农味、土味、原生态味,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赵文明说,对于一些传统农耕文明保持得比较好的乡村,要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车灌农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
地处海拔1080米山区的浙江省遂昌县高坪乡茶树坪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村里320多亩保留原始风貌的梯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农民仍然采用水牛犁田、手插秧、镰刀割稻等最传统的耕作方式。“这些原生态的农耕文化是吸引游客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我们村脱贫的重要依托。”村党支部书记黄久富说。
茶树坪村在古老的梯田里围绕水稻种植举办开犁节、插秧节、割稻节,开展泥巴大赛、拔河比赛、排球比赛、接力赛等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久已失传的农耕乐趣。“一位游客体验一天农耕花费50元,游客尽兴了,农户也发财了。茶树坪村生产的高山大米每斤12.9元,仍然供不应求。全村300多农户都在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农户一年的旅游收入多的高达10多万元,少的也有四五万元。”黄久富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