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在张家口市宣化区宣赤路北社区“养老驿站”内的文化娱乐室扭秧歌。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老李退休后在郊区租了个农家院,享受种菜摘果的田园之乐。2017年初,升级为爷爷的他每天坐近4小时公交,往返儿子家带孙子。这强度年轻人都有些受不住,老李却不觉得累,他说:“退休了闲不住,找点事干精神好。”
老李是一位典型的城市“新生代”老人。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说:“当前,老年群体发生了结构性改变,有钱、有闲、有意愿过上高品质养老生活的‘新生代’老年人在逐渐增多。”
据了解,中国老龄人口预计2025年突破3亿人。面对不断增多的“新生代”老人,城市养老准备好了吗?
“居家养老”是主体也是短板
居家养老社区的支撑条件尚待优化,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仍需完善,社会力量进入养老领域存在顾虑
目前国内的城市养老体系中,居家养老仍然是主要方式,有关“居家养老”的话题也就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所谓‘居家养老’是指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现代的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结合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最大短板。”吴玉韶认为,今后无论国力如何强大,政府如何强化养老责任,社会化养老服务如何发达,家庭养老都不会过时,特别是家庭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亲情关爱等是其他养老方式难以替代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施子海认为,居家养老社区的支撑条件尚待优化,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仍需完善,社会力量进入养老领域存在顾虑,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差距。
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较低的问题,主要在于社区服务基础薄弱,政策扶持聚焦不够,专业组织发育滞后,支付机制尚待建立。
有关专家介绍,西方福利制度改革正转向支持家庭。西方福利国家在反思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型社会政策”或“积极福利”新模式,重新界定政府家庭责任界限,强化家庭功能和家庭责任,从战略发展角度给予家庭积极的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表示,要夯实居家养老基础,不断创新社会化养老模式,不断完善居家养老的支持性政策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结合与长期照护体系建设。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逐步建立支持家庭养老的政策体系,支持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和承担照料责任。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汇集,引导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质量效率,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民政部、财政部在2016年启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鼓励社会力量管理运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龙头社会组织或机构、企业,使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首批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市丰台区等26个市(区),第二批试点地区包括天津市南开区等28个市(区)。
养老模式不断创新
养老服务不是完全新建设施、重构系统,应是现有服务系统和服务资源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转型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在地方申报的基础上,经过评审、地方复核、网上公示等程序,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75个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反映出各城市正不断加速创新,推动养老服务业提质升级。
比如,北京市着力构建四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北京市先后出台《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十条政策》等政策,加速构建起市、区、街(乡镇)、居(村)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居家养老幸福工程。截至2017年11月底,北京已建成并运营养老服务驿站380家,其中2017年新建230家养老服务驿站,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天津市静海区康宁津园创新发展高品质大型养老综合社区。康宁津园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可为4500名老人提供全方位养老服务。它由老年公寓、医院、养老院、中央厨房、温泉理疗中心组成。康宁津园提出全龄化、全模式、全程持续照护的“三全”养老新概念,将机构养老、社区集中养老、园区居家养老三种模式融为一体。
长春市启动实施养老综合PPP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分为三个子项目,即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项目、托老服务中心项目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项目以医养护一体化为主要理念,通过物联网、智慧医疗等技术手段,最终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健康、需求等多样化问题。
广西梧州市建设“云家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从2014年开始,梧州市万秀区政府投入330万元财政资金,建设万秀区云家庭服务中心。该中心利用现代互联网和云服务平台,为辖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急救报警、家政预约、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江苏省常州市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区目前已有各级医疗机构175家,投资6.2亿元建成国际颐养中心,投资近5000万元建成常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发展1家老年社会服务发展中心。
在这些创新实践中,既有新建项目,也有对已有资源的整合升级。“居家养老服务不是完全新建设施、重构系统,应是现有服务系统和服务资源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转型。”吴玉韶说,要适应全龄型、大整合、大社区理念,以社区服务覆盖养老服务。要整合社区内机关单位、物业、家政、商业各类资源,通过调整、转型、升级,开展为老服务。
以新理念引领养老生活
对于城市养老,创新不能停步,要以新理念引领老年人过上有为、积极、健康的养老生活
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和尊严——这是《联合国老年人原则》中确立的老年人地位的5个标准。“养老是老年期一种生活方式,以共性为主,特性为辅,不要刻意把老年人与社会隔离开来,把老年人过度‘养’起来,也不是所有老年人都需要照顾和护理。要以新理念引领老年人过上有为、积极、健康的养老生活。”吴玉韶表示。
据相关统计,近10年德国老年人就业比例持续增长:2006年,德国60岁至64岁的老年人就业比例约为30%,到2016年,该年龄段德国人就业比例升至56%;2016年,在达到和超过法定退休年龄(65岁至69岁)的德国人中,仍有约15%在工作,10年前这一比例仅为7%。
杜鹏建议,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发老年人力资本,发挥老年社会组织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方面的作用,推进老年社会参与由政治参与、经济参与向家务劳动、家庭照料等多领域拓展,为其继续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奠定基础。
另外,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7年发布《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立足保障型基本养老服务和改善型中端养老服务。鼓励政府将现有公办养老机构交由社会资本方运营管理。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城乡社区内建设运营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
对于城市养老,创新不能停步。专家建议,应制定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比如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优先支持居家养老;出台鼓励子女和父母就近居住或者共同居住的政策,实现“一碗汤”距离;设计“多代屋”,鼓励多代同住,发放三代同堂花红;实施对家有住院老人的在职职工照料假;建立对家庭护理人员的喘息制度;对失能老年人加速进行公益性护理培训,探索互助养老等。
紧密聚焦老年人需求,应是城市养老发展的关键。“聚焦需求是关键。养老不同于家政,要建立体验,引领消费。需求不是调查出来的,是开发和试验出来的。”吴玉韶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碧娟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
上海杨浦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 规划师走进弄堂
-
煤城焦作转型再进一步 “绿色发展”内涵更多元
-
“极寒”之下的哈尔滨 室内外温差50℃是怎样体验?
-
黑龙江多部门联动 “旅游+N”严处黑社、黑导、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