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
80岁的老人王梦恕9月20日辞世。他一定通过隧道进入天堂,在那里继续畅想高铁远景,畅想技术改变国人生活,怀抱一腔淳朴热血爱着这个国家和民族。
年轻时那个腰里别着大铁钉,想到峨眉山习武做着武侠梦的人,最后冲进了中国基建的江湖,以一抵百,决定了好多大型工程的命运。有人说他是铁道部利益代言人,是没有官封的高铁第一发言人。如果对王梦恕的历史足够了解,会发现他涉及公共事务种类繁多,这背后,是传统的“礼义廉耻”在他身上的渗透,和科学家的身份相比,他更像一位从中原大地走出的儒家思想践行者。证券时报记者2014年约他采访高铁工程愿景,在他位于北京交通大学的办公室采访了两个小时,深感他有独立人格、家国情怀。有媒体报道,他有时去北京交通大学,先坐地铁到西直门地铁站,再花5块钱坐“黑三轮”。
他获得名声已久,但依然非常简朴,是一位久经风霜的北方面孔随和老人。对媒体而言,这是一个勤奋可敬乐于接触的老人,他愿意分享自己所知的一切,并不因为对方没有专业知识而态度倨傲轻蔑,和现在一些专家学者面目全然不同,他一生就是不精英范儿的精英。2014年两会,他是河南代表团代表,会场里他一直静静地在听,没有发言,但会场外媒体看到他时还是习惯围着他,因为知道必定有收获,他甚至连高铁WIFI的话题都愿意谈论。证券时报记者有一次给他打电话,听到喘气声和呼呼风声,他70多岁,还在野外一线。
王梦恕和刘志军都是高铁促进派,刘志军落马之后,他评价刘志军胆子大,敢承担风险,对引进高铁技术和高铁建设很有贡献,但他的评价也有另一面,刘志军在任时,铁路工作人员收入下降,生活困苦,刘志军敢干,但是学历比较低,有些事情违反科学规律。一方面,王梦恕认为刘志军恨他,另一方面,当刘志军想投入500亿元引入海外技术引起老专家反对时,又希望王梦恕写一篇文章支持引进吸收的做法,王梦恕就答应了。引进吸收海外技术是刘志军的一项成绩,中国高铁获得跨越式发展。
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那年有一句话流行开来: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王梦恕是调查组领导之一,在调查组还没有结论时,他就对外发布了“主要是管理问题”的观点。2011年高铁事件后,有人评论他没有太多被训练过的技巧和外交辞令,却有着多数新闻发言人没有的素质——真诚。不知不觉中,王梦恕开始扮演中国高铁辩护人的角色,他说了很多铁路系统官员不能说的话,这种秉性让他获得铁路部门同仁的尊重。2014年前后,因为温州动车事故导致舆论对大力发展高铁的质疑,当时高铁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节点。王梦恕在那个关键节点发挥了吹鼓手的作用,不辞辛劳地接受各方媒体采访,为高铁辩护。
早在高铁之前,王梦恕就以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积极参政议政,他给总理写信最终去掉了鸟巢顶盖,还让五棵松体育馆去掉了大屏幕,还促使1700万吨储油库埋到地下。对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他都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希望埋到地下,以保持水质节省耕地。他还反对国家大剧院的设计,他认为城市建筑超过200米都不合适、不喜欢央视大裤衩,认为建筑结构不合理,样子也丑。他还是高架磁悬浮交通的坚定反对者。虽然参与修建中国第一条地铁,也鼓励城市修建地铁,但并不是无条件鼓励,曾经工作过的洛阳要修地铁,他也没给面子去支持,觉得不需要。
因为觉得机器打字冷冰冰,手写更有生命力,他给高层写信都是手写。王梦恕直言敢说,一些观点和主流意见很不一致,比如他就反对拆分铁道部,当时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投票,有80多票反对,王梦恕就投了其中一票。他认为铁道部协调资源的能力比一家公司要强。这一点和市场派的看法很不同,市场派认为政企要分开,历史上石油部早就改制了,铁路本身就应该像一家公司一样运营。
王梦恕很反感金钱原则,认为上不起学、住不起院都是错的,有人请他去,他说自己是铁道部隧道工程局培养的,不能离开,要讲仁义。有人请他做项目顾问,很多知识分子都靠这个创收,但他觉得给钱是在“整我”,他觉得国家掏钱培养学生,学生才会有更多感恩和报国的情怀。
王梦恕在屈辱中度过童年时光,深切希望国家强大,因为日本侵华,王梦恕跟着父亲四处漂泊,最终落在陕西宝鸡,父亲做了铁路检票员,后来又做了站长,这也影响了王梦恕以后的人生。年轻时代的王梦恕是个武侠迷,腰间别着一尺多长、磨得锃亮锋利的钉子,因为母亲照顾4个孩子,精神不稳受欺负,他希望武力强大保护家人。中学里一位许姓老师临终前给他写信,希望他改变个性,不要因愤怒干扰社会,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王梦恕决定不再打架,并于1952年进入天津铁路工程中专大型建筑科,攻读桥梁、隧道。王梦恕的一生,受过众多人物影响,比如詹天佑、茅以升,比如恩师吕学谟和高渠清 。“反右”开始后,吕学谟怕王梦恕因爱打抱不平惹祸上身,专程到唐山规劝。
父亲在检查车票的时候就对穷人网开一面。这种对底层百姓友好的情感印在王梦恕的骨子里,高渠清要求王梦恕回学校读研究生,可是目睹8名工人因为塌方惨死,王梦恕觉得不能走:“如果你进了隧道看到施工的"掌子面"就不会叫我回来。”高渠清告诉他,等学了新技术,工人施工就安全了。高渠清回去读了研,一直等到大瑶山隧道,新技术终于派上用场,1992年,“大瑶山长大铁路隧道修建新技术”获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此前一年获得这个奖项的是“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1990年获奖的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王梦恕从一个功成名就的技术专家,走向一个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知识分子,这一点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王梦恕出身于一个耕读世家,其爷爷王文郁在宣统三年考入国子监,为孙中山的助手之一,1911年当选众议院议员。因从马上跌落中风偏瘫不得不回河南老家。王梦恕的父亲王崇和是王文郁第二子,曾因孝敬母亲错过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
王梦恕出生在河南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这个村子相传为司马懿故地,还有“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和西晋史学家马彪,这个村庄颇为神奇,有2000多口人,有8个人考上北大清华。王梦恕的堂兄王梦奎是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两人和焦作大学教授王梦周一起在村子里捐建了“兄弟书屋”,村子里还有一个河南省副秘书长王梦飞。
这种书香大族多产生在江南,河南自古多灾多难,积蓄财富不易,像这种一族产生这么多人才的情况非常少见。
70年前,王文郁写信给王崇和,要他务必送王梦恕读书:“王家之振兴全在梦恕一代,中华之崛起全在梦恕一代。”
王梦恕肩负了太多期许,有儒家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他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儒家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忠孝仁义,对国家不忠不孝,这个人就不行,对人要仁义,要厚道。他认为即使对方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也不用太记在心上。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说自己积极发声,就是因为儒家的“礼义廉耻”。
他也引起过非议,有人认为他为隧道工程说了太多话,在太多自己不专业的领域发了太多声。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他说,从不看网上的评价,“我只按照我的想法说话,谁骂我都不管。我要学习武则天的精神,死的时候就是无字碑,任你评论去。”
这是一个“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种横冲直撞的性格,就是他的力量,带他穿过重重障碍。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说真话,虽然不一定对,却有着质朴的力量。他掌握了现代科技,却像一个儒家一样要求自己,一辈子质朴行事,无愧内心。实在是中原大地走出的本色好男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