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里,最具生活气息、最接地气的地方就是菜市场。菜市场是一面反映城市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镜子。作为一个卖了多年菜的小菜贩,我亲身经历了上海菜市场从马路市场到大棚市场,又到1.0版标准化菜市场,再到2.0版示范性标准化菜市场的变迁,有幸见证了上海城市品位的逐渐提升与老百姓(603883,股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995年,我加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从福建来到上海打拼。文化水平不高的我在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国营蔬菜公司门口的马路上做起了卖菜的生意。那时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是菜的价格,为了进到最便宜的菜,我每天凌晨两点就到批发市场批发蔬菜。这个马路市场的便利和实惠深受老百姓欢迎,同时又不需要缴纳租金和管理费,我也因此能够赚到一些钱来养家糊口。但是,菜市场的经营环境十分恶劣。每逢刮风下雨,菜市场便满地污泥,过路的人只能卷着裤腿走路。由于小商贩们占道经营,车辆也无法通过。遇到环境整治时,设摊的小贩便挑着菜在前面跑,城管在背后追,如果被逮住,一天的收入就被没收了。
2000年,上海开始兴起大棚菜市场。我凑钱在闵行区梅陇镇大棚菜市场里租了一个蔬菜摊位,总算告别了风吹雨淋、“脏乱差”的马路市场。此时,老百姓的生活和90年代末相比有了明显提高,顾客不仅仅在乎菜价,还在乎菜好不好,新不新鲜。为了保证菜的质量,我每天一大早到菜地直接跟农户批发菜。由于我卖的菜又新鲜又便宜,越来越多的居民前来买菜,我的心中满是欣喜。但是,大棚菜市场的管理十分混乱,垃圾遍地、臭味难闻,在里面卖上一天的菜,收摊时满身都是鱼腥味、肉膻味。市场里短斤少两,争争吵吵,更是常见的事情。每到盛夏酷暑时,大棚里就如同蒸桑拿一般,蔬菜也容易变质,有时候甚至无法赚回本钱。
为了规范市场发展,2005年开始,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开始引导菜市场管理方进行1.0版标准化菜市场改造。一开始我很担心,觉得市场投钱改造,成本高了,摊位费肯定也会涨,因此十分抵触改造。可当我看到第一家菜市场按照政府商业管理部门的要求完成标准化改造后,硬件设施更好了,老百姓更喜欢,摊位费没有涨,生意也更旺了,我们便主动请求管理方进行改造。后来,我所在的菜市场也完成了标准化改造。标准化的管理对我们摊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摊前要“三包”,保证门前干净整洁,每个月还进行最优摊位评比,并有一定的奖励。我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每天想办法提升环境和服务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上海的民生工作逐渐从追求“有没有”发展到追求“好不好”的阶段,老百姓也希望购物的品质更优、品种更丰富、环境更舒适、方式更便捷。2016年,在闵行区经济委员会的引导下,我所在的菜市场旁边建成了上海第一家2.0版示范性标准化菜市场——宝燕市集,市场内采用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统一服务、统一品牌,实行连锁化、品牌化经营。老百姓可以吹着空调,在干净明亮的舒适环境里购买品质高、价格实惠的商品,三文鱼、深海鳕鱼、帝王蟹、有机蔬菜等高级品类也应有尽有,还可以网上下单,半小时内送货上门。
面对菜市场的新发展,我感到十分着急,担心自己的生意受到冲击。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老百姓对菜品质量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也不甘落后,与知名电商合作,为居民提供1小时内免费送菜上门的服务。现在,我们与2.0版示范性标准化菜市场错位经营、互为补充,满足了老百姓对高品质、多样化生活的需要,生意也越来越好。我开始扩大生意,多租了两个摊位卖起海鲜,家人也都随我来到上海安居乐业。
十九大报告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一名普通菜贩,我不仅见证了菜市场的变迁,同时也有幸为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令我感到十分自豪。今后,我的目标是让自己的摊位设置能够向2.0版示范性标准化菜市场看齐,在为时代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创造自己美好安定的生活。(张闵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