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沈阳的天气晴好。从市区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车程,记者来到康平县方家屯镇东小陵村。一路上没有颠簸,从县城到村里路况良好,康平这个省级贫困县与记者预想中有些不一样。
来到东小陵村的第一站便是村委会。“来,进来看看吧。”村委会的同志领着记者走进了会议室旁边的一间屋子,这间十余平方米的房间就是驻村帮扶队队员的“家”。两张简易小木床、一个靠墙的铁皮档案柜、一幅地图、一张办公桌、几个塑料凳子就是帮扶队的全部家当。
“从这儿到那儿,这一大片地现在全部种上了大果榛子,中间还套种了小米等杂粮……”帮扶队一名队员指着房间墙上的地图对记者说。这张东小陵村的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很多标记,哪块地是谁家的、种的什么作物、多大面积等一目了然。
“制约东小陵村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加上村民之前基本都种植玉米,作物结构单一,一遇到干旱年份就没什么收成,而且玉米经济价值不高,一斤才几毛钱。”帮扶队员向记者介绍起了东小陵村的情况。
“你们来这里多久了?”“我们2014年7月来了第一批,到这里之后先了解村里的气候、土壤状况,然后到贫困户家摸清底子、到外省考察作物,最后一户一户制定扶贫方案。每户贫困户我们都有专门的档案,你看,这是方桂红家的……”谈话间,帮扶队一名队员从档案柜里拿出一个档案盒。从档案里记者了解到方桂红今年53岁,身体不好,5年前丈夫因车祸去世,她独自抚养3个孩子,这两年大儿子上大学,家里就因学致贫了。
“方大姐家离这儿远吗?”“不远,要不我带你去看看吧。”
“方大姐,这几天身体好些了吧?”一进方大姐家院子,帮扶队员便问道。“好多了,你们快进来坐!”大姐热情地招呼记者一行进了屋,坐在炕上拉起了家常。“大姐,这些人你都认识呀?”记者指着帮扶队员向大姐问道。“怎么不认识,三天两头来看我,没有他们哪有我的榛子地啊……”
从方大姐口中记者了解到,帮扶队来了之后把方大姐这样的贫困户召集到一起,给他们“上课”,讲解榛子种植技术,发给他们树苗、化肥,还挨家挨户提供技术指导。现在榛子树苗才半人高,还没开始挂果,帮扶队员们已经开始筹划怎么帮老乡打开销路了,“我们打算往深加工和电商上发展,这样一来中间商少了,榛子的附加值高了,老乡们的收入也就上去了。”
“方大姐,您觉得种植榛子怎么样啊?”“榛子树苗耐旱,长得壮实着哩,我看行!”大姐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我大儿子快大学毕业了,现在在沈阳实习,我经常告诉他,要把这些人的名字都存在手机里,帮过俺们的人俺们不能忘……”说到此处,方大姐哽咽了。
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种下的不止是榛子苗,更是老乡们的希望。(记者 刘一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