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中国至少需8个一线城市?专家:难道要更多城市涨房价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7-09-13 我要评论

原标题:中国至少需8个一线城市?专家:难道要更多城市涨房价 专家驳“中国至少需要8个一线城市”说法:难道是要更多城市房价再涨吗? 文章导读: 如果真有必要划分出中国到底需

  原标题:中国至少需8个一线城市?专家:难道要更多城市涨房价

  专家驳“中国至少需要8个一线城市”说法:难道是要更多城市房价再涨吗?

  文章导读: 如果真有必要划分出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个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就让市场去决定。现在人为地去规划几个一线城市,本身并不科学。

  “新一线城市”话题再起波澜。

  近日,民生证券副总裁、民生金融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在一个论坛上发言称,中国至少需要8个一线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外,天津、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重庆、西安、苏州、合肥等9个城市有望成为“新一线城市”。

  这个说法在学界引起了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的一线城市吗?用“一线城市”或者“新一线城市”的表述是否恰当?国内权威的城市研究又是什么?

  “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提法并不科学

  管清友提出9个城市有望成为“新一线城市”并非无的放矢。他认为,和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占比偏低,有增加第一层级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内在需求。“我们统计了一下,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只有约5%。”

  管清友表示,北上广深等第一层级城市各自的人口规模约2000万。如果增加到8个,第一层级城市承载人口1.6亿。如果每个层级1.6亿,用6个层级可以承载约9.6亿人口,可以明显提高中国的城镇化率。

  但是,通过“增加一线城市数量”来提高城镇化率,有的区域经济学家并不认同。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就表示反对。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国内常被提及的所谓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房地产市场,此后说北上广深是一线城市,也是基于房价高。现在再提出至少还需要4个一线城市,难道是希望更多城市的房价再提升吗?一线城市是房地产领域的说法,划分方法并不科学。例如,温州房价曾经很高,按此划分温州也应该划为一线城市;但后来温州房价腰斩,你说温州是一线城市吗?”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也不赞成这种提法。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划分是一种非学术范畴的经济概念,最早确实是由从事房地产的人士提出来的,划分没有固定的标准,既可按行政级别划分,也可按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划分,还可按经济发展水平和GDP总量等标准划分。“这个概念跟中国经济发展、跟区域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真有必要划分出中国到底需要多少个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就让市场去决定。现在人为地去规划几个一线城市,本身并不科学。”

  哪些城市是中国“一线城市”有争议

  由于一线城市划分没有固定的标准,到底哪些城市是一线城市也没有权威性认定。

  市场普遍公认的一线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因为这4个城市无论是在GDP总量上,还是对就业者的吸引力,排名都比较靠前。

  除此之外,国家统计局2010年调查五大一线城市空置房时选取的一线城市名单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深圳。相比北上广深,多了一个天津。

  还有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即中国四大直辖市作为一线城市。当然这种划分方式,仅仅考虑了城市的行政级别。

  “根本就没有哪一个权威机构对一线城市这个提法做过明确的界定,也很难去进行准确的判定。因此,用‘一线城市’或者‘新一线城市’这些概念衡量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并不准确。”肖金成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衡量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有多个指标,比如城市发展水平、生活水平、人均收入、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国际知名度等等,因此用“城市竞争力”“国际化大都市”来定性比较权威,毕竟是经过了学术部门的研究。

  学界认可“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排名

  目前关于城市综合实力的排名有多种,比较权威的当数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由中国社科院主办,自2003年开始,该报告每年发布一次,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后排出座次。这份报告主要是由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报告从全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城市的整体位置,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同时提出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战略,为相关省区和具体城市分析自身竞争力,制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提供启示和参考。

  2017年6月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显示,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分别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北京、澳门、苏州、武汉、佛山、南京、无锡、东莞、成都、新北、青岛、郑州、厦门、长沙。此外,《报告》筛选出9个转型升级的最佳案例城市,分别是:重庆、深圳、广州、成都、佛山、包头、南通、苏州、长沙。

  除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认定也得到不少专家的认可。

  有人说,国际大都市,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顶给城市戴上的皇冠。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在肖金成看来,国际大都市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一流都市。“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人口规模指标,真正要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还需要经济、对外交往、影响力等多个指标来衡量,根据综合指标进行研究分析,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标准。”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分别在2002年和2011年进行关于国际化大都市的研究,认定的我国十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天津、沈阳、南京、杭州。除了国际化大都市,还排列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认可上述排位,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些认定符合学术规范,不是从房地产延伸开来的概念。“此外还有国家中心城市的认定,这不是学术界的研究,是国家层面的命名,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和使命。这些都是综合考虑到一个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要扮演的角色,根据综合指标进行的研究分析,市场是认可的。”

  学者建议:“国家中心城市”需尽快出台规划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建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层级。

  所谓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

  2010年2月,住建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的规划和定位。

  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又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

  上述信息显示,目前已经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8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孙久文认为,建立国家中心城市是必要的,是以国家的角度来认定某一个城市所担负的作用,但是不能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应该相对分散能够覆盖到全国的各个地区。西部也应该有国家中心城市,特别是大西北,这样布局能把整个国家带动起来。”

  记者了解,目前各地依然在争相戴“国家中心城市”这顶帽子,至少沈阳、南京、西安、长沙、杭州、青岛、厦门等城市正在积极争取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

  肖金成通过《中国经济周刊》提醒,“戴上‘国家中心城市’这顶帽子,并不意味着国家要给什么政策让这个城市更大、更高、更强,而是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该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要能够给其他中心城市起带动作用,而不是千方百计去争取更多的支持。”

  但是,从2010年提出建国家中心城市至今,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没有出台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相关规划。对此,孙久文通过《中国经济周刊》建议:“当务之急需要对国家中心城市进行规划,比如可以通过相关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等权威性规划给予体现,目的是把国家中心城市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界定清楚。”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中国“抗震神器”问世 能抵消80%地震能量(图)

    中国“抗震神器”问世 能抵消80%地震能量(图)

  • 【理上网来·喜迎十九大】改革开放是中国求真务实的正确选择

    【理上网来·喜迎十九大】改革开放是中国求真务实

  • 从严从细抓管党治党,把好“中国号”巨轮的航向

    从严从细抓管党治党,把好“中国号”巨轮的航向

  • 中国首条民营资本控股高铁完成投资签约

    中国首条民营资本控股高铁完成投资签约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