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下调至A+。对此,财政部9月22日回应称,标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专家指出,标普“误诊”中国经济会危害全球,这有失一个国际专业评级机构该有的严谨性与客观性,实属无事生非。
不解实情妄做评判
标普此次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充分暴露了其评价体系的缺陷和对中国情况缺乏了解。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本报记者分析指出,一方面,标普仅以信贷增速过快、债务负担为由就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其依据本身就比较单薄、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标普的评价中根本没有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的真实情况,尤其是没有考虑中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的特点、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与潜力等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从其评价依据的具体内容来看,也是问题多多。例如,标普认为,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仍在举债支持公共投资,未来债务偿还可能动用政府资源。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标普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全部计入政府债务,从法律上是不成立的。中国《预算法》实施以后,地方国有企业(包括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依法不属于政府债务,其举借的债务由国有企业负责偿还,地方政府不承担偿还责任;地方政府作为出资人,在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
此外,标普强调中国信贷增速过快,会削弱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财政部表示,信贷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及融资结构等的综合反映,受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经济体的融资结构本身存在较大差异,客观上会使货币信贷呈现不同的水平,不具有直接可比性,应结合一国实际具体分析。长期以来,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居民部门的储蓄大量通过金融中介转化为企业部门债务。高储蓄支撑了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银行贷款一直在全社会融资中占据主体地位,只要审慎放贷、强化监管,防控好信用风险,完全可以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误导投资危害全球
“作为专业评级机构,严谨性与客观性应是其基本要求。但纵观标普这次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我们很难找到这些令人信服的部分,这就有点没事找事、博取眼球的嫌疑了。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给出如此草率、不负责任的评价,对广大投资者是一种误导,对全球经济也是危害。”赵锡军说。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近年来,面对经济增长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的变化,中国政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基础更加稳固,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形势下,标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令人费解。
中金公司9月22日发布研报指出,标普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误诊”。此次评级下调并不表明中国信用风险上升或是基本面恶化。恰恰相反,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增长放缓后开始显现企稳向好的迹象,企业盈利则迎来了强劲增长。此外,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反映中国经济结构再平衡有了实质性的推进,经济增长比5年前更加健康,可持续性更强。因此,部分海外观察人士,包括其评级机构,在评估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时候显得有点滞后。
看好中国仍是主流
相较于标普的草率,更多国际机构则是选择基于中国经济的表现给出合理评价。9月20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最新预估称,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的预估分别从6.6%和6.4%上调至6.8%和6.6%。算上OECD在内,今年以来,已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摩根大通(94.83,-0.20, -0.21%)、野村证券、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等10余家国际机构选择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对中国经济也表达了乐观预期。路透社近日报道称,路透企业调查显示,51%的受访者预期中国经济将大约维持当前的增速,还有14%的受访者预计经济将加速增长。一家电气机械生产商的经理在接受调查时直言,“中国基础经济的表现好于预期”。据悉,这项由日经调研公司为路透社进行的月度调查访问了548家大中型企业,受访企业做出了匿名回答。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内生动力也在不断增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的活力越来越强,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更好的作用,执行与落实能力不断增强,这在推动经济增长、防控风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和市场均表现良好促使中国经济发展更稳定、风险持续减少,为中国保持较强的经济增长韧性提供了重要支撑,并给市场带来信心。”赵锡军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