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经济日报九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17-11-06 我要评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党的 十九大 ,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它科学标定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举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它科学标定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举引领新时代的思想火炬,回答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诸多问题,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经济日报近日刊发9篇系列评论文章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让我们来一一学习。

  一论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论断

  党的十九大精辟概括、科学标定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新时代新变化新特征,也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判断上来,统一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上来。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来自于团结一心的持续奋斗,来自于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到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中华民族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意味着这个近代以来饱受磨难的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意味着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得以成功证明,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对世界政治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得以拓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必然有新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成为满足人民新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新时代也承接了“不变”的因素,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新时代条件下的“变”与“不变”,是我们谋划未来发展的基本依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关系全局,对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在思想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在实践中,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会轻轻松松,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论引领新时代的思想火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每逢历史性的变革时期,每当事业决胜的重要关口,中国共产党人总是能够审时度势,对形势格局做出科学研判、对时代命题给出深刻回答,凝结成指引未来发展方向的伟大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伟大的思想源于伟大的实践。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革故鼎新、迎难而上,在发现问题中把准社会脉搏,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发展规律,不断突破改革发展难关,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到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方针体系,逐渐升华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伟大的思想来自伟大的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一次次艰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八个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十四个坚持”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新时代的新征程,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引领新时代的思想火炬、指引正确前进方向的灯塔。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任重而道远。当前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毫不放松加强理论武装,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仅要深入研究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丰富内涵,更要将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中去,更好地办大事、解难题、开新局,更好地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心协力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奋力创造新时代的新胜利、新辉煌。

  三论贯通初心与使命的精辟解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对于这些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在深刻阐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以及这四者关系中,作出了精辟解答。

  党的十九大的主题开宗明义,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6年来,为了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今日之中国,用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向世人证明: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当前,伟大梦想的曙光在前,但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看到,“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事越接近成功,越不能掉以轻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更需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我们所要进行的伟大斗争,就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目的是为了迎战艰难险阻、保持昂扬斗志;所要建设的伟大工程,就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目的是为了打造坚强核心、提供有力保障;所要推进的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目的是为了举旗定向,坚定“四个自信”。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需要贯通起来理解、结合起来把握、协同起来贯彻的整体,体现了手段、路径与目标高度统一的内在逻辑。伟大斗争能够让“中国号”巨轮直面惊涛骇浪,伟大工程护航“中国号”巨轮胜利前行,伟大事业就像“中国号”巨轮的航路,伟大梦想好比是“中国号”巨轮的航向。总的来说,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是为了实现伟大梦想;而伟大斗争与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又共同构成实现伟大梦想的战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规定了实现目标的前进道路及总体布局和战略部署;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通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贯穿于推进伟大事业和建设伟大工程之中,为目标的实现克服阻力、提供动力。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各有侧重、逻辑严密,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今天,肩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更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党更加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中央领导集体。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凝聚全党8900多万党员的智慧,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前景。

  四论主题宏大路线清晰的战略安排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要在继往开来中向前推进。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做出的这一战略安排主题宏大、路线清晰,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有机结合,显示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决心和强大信心。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精神,吹响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号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气可鼓而不可泄,业可进而不可退。辉煌成就鼓舞人心,但当前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不少困难,决胜全面小康的挑战依然艰巨。这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拿出决战决胜的信心、攻坚克难的勇气,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重大风险通过改革发展得以化解,让深度贫困难题通过精准发力得以攻克,让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通过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得以实现,如期全面建成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并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互联系。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为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延续,还是更高阶段、更高起点上的建设,是经济发展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升级。要想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必须积极谋划宏伟蓝图,认真制定远景规划,研究分析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以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指引航程。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把现代化目标进一步细化,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每一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目标任务要完成,清晰地标示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步骤和实践方向,呈现出步步推进、行稳致远的发展脉络,使全国人民增强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奋斗两个十五年的决心与信心。

  新的长征路,注定不会轻轻松松。在接下来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还将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全党必须更加深刻地把握时代特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指导新的实践,以实干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不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既胸怀梦想,又脚踏实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光明。更让我们充满信心的是,96年来,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如今,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有更加坚定的意志和决心,去夺取更大胜利,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五论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一定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行动指南,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这一判断,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内涵是一致的。下一步,要着力攻克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这三大关口,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必须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支撑。按照中央的部署,贯穿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针,是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一条主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变革,是质量、效率、动力;产业体系支撑,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四位协同”;经济体制支撑,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三个有”。

  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重要着力点。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同时,持续壮大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在产业建设上,既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又要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既要高度重视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又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着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和企业优胜劣汰。在产权制度上,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上,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市场机制上,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在宏观调控上,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既要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要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和内外联动发展。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六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人民”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做出的一系列新安排新部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矢志不渝的立党初心。我们要学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就是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性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朝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从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斗争岁月,到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建设年代,再到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怀抱这个初心和使命,共产党人就有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朝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奋斗目标,共产党人就有永不迷失的灯塔和坐标。

  回顾过去极不平凡的5年,“人民”两字,始终处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中心位置,贯穿于各项重大战略举措、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工作部署中。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教育、医疗、生态保护、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全面加强。紧紧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回应了群众的热切期盼,得到了人民高度拥护,进一步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面发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

  创造新时代的新辉煌,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然而形势再复杂、挑战再严峻,共产党人深刻在心的奋斗目标始终在前。只要一步步朝着目标迈进,不偏航、不停步、不犹豫、不懈怠,我们党就一定能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所有向往。

  朝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迈进,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成为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方法论,成为我们党不惧艰险、抵御挑战的最强“主心骨”。

  朝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迈进,就要深刻理解新时代的新变化。其中历史性的变化,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我们必须围绕这一重大变化干事创业、开展工作,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打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种种制约。

  朝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迈进,立足当前的一个重要工作抓手,就是坚持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只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我们党就一定能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走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

  七论持之以恒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号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表明了我们党持之以恒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在快速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出实招办实事重实效,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也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了贡献。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章修正案吸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在总纲中增写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内容。这必将有利于全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同心同德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目标愈清晰,行动愈坚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日益强烈和迫切。为此,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通过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让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在神州大地进一步铺展。

  历史的浪潮滚滚向前,关乎亿万人民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新征程已经开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们一定能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八论共建人类美好未来的中国方案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的这一愿景,与近几年多个重大外交场合频频发出的“中国声音”、提出的“中国方案”交相呼应,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是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新形势需要新智慧。当前的国际社会进入了格局调整、体系变革的关键阶段,面对世界性的挑战和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零和博弈、冷战思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早已被时代摒弃,唯有同舟共济,才能互利共赢。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进步高度,把握世界发展格局变化趋势,高屋建瓴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份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方案,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其目标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表明要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5个方面加以推动。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源自于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源自讲信修睦、善待他人、兼容并包、世界大同的传统哲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知行合一,实干为要,中国在创新和丰富全球治理理念的同时,也为世界提供越来越多打着中国烙印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开辟了国际合作新模式,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促进亚洲互联互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主动实施国际发展援助,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日益突出;推动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及应急储备安排,引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砖合作架构……中国致力于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付诸务实行动,贡献了中国力量,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注入了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信心。

  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于中国而言,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将与其他国家携手营造人人免于匮乏、共同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共同建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

  九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8个方面重点任务,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全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积极响应“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的号召,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持续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再到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任时空变换、时代更迭,我们党“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执政地位没有变也不能变。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高度自觉、坚定不移,决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重大历史性变化接续展开,这对新时代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整体的,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弱化了,都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须把党的领导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贯穿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改革发展每个环节,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一切;党的领导必须有高度、有力度,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处理好交织叠加的各种矛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只有自身硬起来、强起来,有智慧、有本领,才能从容应对风险挑战、抢抓发展机遇。

  开启新时代的新征程,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前提,就是加强党的建设,把全面领导、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建设好、建设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是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由之路。必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尤其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好纪律建设这个管党治党的治本之策。

  不断加强思想武装,是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基础。

  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解决好全体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坚守人民立场,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团结人民、承担责任,凝聚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要求。领导13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不仅要有担当的铁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

  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带领全国人民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必然将伴随我们党执政的全过程、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阔征程。对此,全党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提升,大胆应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带领全国人民拥抱新时代无比广阔的光明前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领航新征程】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党员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

    【领航新征程】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党员掀起学

  • 北京市文化界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

    北京市文化界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

  • 科技专家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创新引领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科技专家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创新引领发展 建设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开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开创民政事业改革发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