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建有报道
刚刚结束的河南省两会上,加强人文的传承和对外宣传,通过人文交流提升郑州航空经济的质量,成为河南省两会代表热议的重要话题。
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认为,区域间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核心城市的竞争,因此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多打造国家层面意义的功能,多在国际化上下功夫,最重要的还是补齐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更需要从文化角度和人员流动方面入手,稳步提升郑州市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引导河南省航空经济向纵深发展。
多方联动提升河南文化对外交流水平
如何讲好河南故事,更广泛地传播河南好声音?这成为省政协委员史宝银的关注点。“河南省的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同样需要更好地了解河南。”史宝银表示,国际传播是一种极具特殊性的跨国、跨文化、跨语言传播,在对象、内容、方式和语言调遣上都与对内传播有着很大的区别。做好国际传播,要适时转换传播观念,注重技巧和策略,使河南省的国际传播贴近河南省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河南省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将河南省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故事讲好,讲精彩,讲得外国人乐于接受。
“提起河南,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大批全国知名的河南企业、河南品牌、河南名人、河南英雄、河南正能量。”河南省政协委员李花说,这些都是河南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现在河南发展的步子越来越大,亮点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影响越来越好,一个充满生机、正在崛起的新河南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李花建议,在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出台的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河南地方文化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同时增加其在中招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还应该推广“河南节”校园活动。
地方文化,一般指在特定地域内长期受到多方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形态。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河南对外开放“提质期”来临
在实际的国际交往中,河南地方文化往往会成为提升经济合作质量的软性竞争力所在,也关系到郑州航空港区国字号战略“叠加效应”能否真正展开。
“这里曾经是个小镇,如今已经是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航空城。”河南省人大代表、郑州市委常委、郑州航空港区党工委书记张延明进一步表示,五大战略规划和五大战略平台在航空港交会,形成各项战略、平台“叠加”的政策高地。张延明解释,这些战略和平台之间,互相支撑,形成一条互为因果、协同发展的链条,必将产生质变的化学反应。郑州航空港区本身就是国家战略,还是我国第17个、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同时还享受中原经济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河南自贸区等一系列战略、平台的红利。
随着各项国家战略政策的落实,航空港的区位竞争力将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它还能利用自身区位、交通等优势发展,带动其他国家战略在河南落地生根,协同发展。
在实际的运营中,航空港实验区去年就已经复制了上海自贸区17项优惠政策,河南自贸区整体方案落地之后,还可以更直接、更便利地复制和创新。
据悉,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目标是“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2017年是航空港“五年成规模”的决胜年。张延明表示,“航空港实验区本来就是个先行先试区,今年要继续在金融、土地、招商以及新型城镇化方面,大胆创新,创造高效政务环境,加快项目落地、加快开工建设投产。这些年的发展靠创新,未来也必须如此。”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