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网讯 3月2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李健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发展国际论坛上透露,根据预测,2017-2021年中国行业级无人驾驶航空器市场规模,每年都将以30%的速度增长,并大有在通用航空、货运航空等诸多领域替代现有的有人驾驶航空器的趋势。
据澎湃新闻3月22日消息,李健表示,无人驾驶航空器将开启民航新时代。“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无人驾驶航空器将成为推动航空领域创新,推动消费升级,成为新的动力源(600405,股吧)。”
李健引述相关研究结果称,无人驾驶航空器实现初步普及,大概需要5-8年。也就是说,到2022年,在农业生产、娱乐航拍领域将率先实现初步的行业普及,“所以这个时代应该说已经向我们走来。”
不过,李健也表示,将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活动从隔离空域拓展到非隔离空域,并最终成为国家空域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无人驾驶航空器的智能化、生态化、全球化以及应用领域的多元化、规模化、大众化,将对传统航空监管体系提出严峻挑战。
在他看来,逐步建立基于运行风险的高效运行管理,和基于国家层面完整的科技支撑,是让无人驾驶航空器飞得好、飞得远的必要条件。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民航局在运行管理上已经和正在参与多项标准,效率逐步显现:比如建立并实施了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登记,截至3月22日,注册数量增至18万以上;试行逐步完善无人驾驶航空器驾驶员的管理,从2017年4月至今,全国主要机场发生的无人驾驶航空器扰航事件逐月减少,由多发变为偶发;公布了173个民用运输机场的净空保护范围数据,并制定了“地理围栏”和“接口数据规范”行业标准,为实现航空器安全运行和数据交换奠定了基础;此外,正在开展的无人航空器撞击危害性实验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李健认为,融合是无人驾驶航空器发展的必由之路。无人驾驶航空器要想实现持续、安全、健康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绝非一个系统、一个部门可以实现的,“这涉及跨军民、跨部门,管理环节多、链条长,在国家层面上,法规标准体系、运行监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都仍需进一步融合完善。”
——在法规标准体系融合方面,李健称,与有人驾驶航空器类似,涉及运行、设备、人员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很大层面上,尤其是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的融合空域运行,将得以适用现行的民用航空法规标准和建议措施,但也必须制定的专门的法规标准和现有措施,作为补充加以完善,对各类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完整地融入机场和各类空域做好准备。对此,中国民航局正在积极推进民用航空法的修订和国家无人机法规的制定,并抓紧颁布相应规章实施有效监管。
——在空中交通管理融合方面,李健称,中国民航局将进一步研究规划,和建立现向全社会的非营利性质的民用航空无人驾驶交通管理平台。该平台将针对典型环境和情景,整合相关资源,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同时,还将逐步推进有人、无人驾驶系统、空管体系的融合,不断提升面向行业、面向大众的航空交通管理和服务平台。
——在技术融合方面,李健称,中国民航局将在传统的航空通讯、导航、监视等多个领域,在先进技术应用基础上,研究识别跟踪、感知与避让、指令与控制、地理围栏、航线规划等更加适合无人航空器运用领域的新技术,加入信息方面的研究。
同时,民航局还将加大职能部门、科研机构、优势企业的合作力度,加快推进开展各类试验运行,探索适合各类应用场景的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模式及其技术解决方案。
此外,李健表示,中国民航局还将抓紧研究制定规范、有效、开放、可操作性强的中国标准,并且将这一标准向国际民航组织及相关国家进行沟通。
针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的未来发展,李健称,中国民航局将努力做到三个携手:一是与军方携手,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共同推动技术转化和空域资源高效利用;二是与地方政府携手,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模式;三是与世界民航携手,分享成功的经验,共建全球无人驾驶航空器融合运行的新秩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