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动能加快成长,同时协同发展继续稳步推进。市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京津冀三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合计38198.6亿元,占全国的10%,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06.8亿元、9386.9亿元和1640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6.8%、6.9%和6.8%。
7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人民币,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GDP同比增长6.9%,低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0.4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今年以来,京津冀三地发挥各自优势,以“一盘棋”的思路调整产业布局,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北京规模以上工业“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增长11.6%,高于工业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5%。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收入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态势。此外,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六大领域规模以上非公经济收入增长15.7%,快于六大领域收入整体增速8个百分点。
定位于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天津市,上半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拉动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比全市工业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80.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4%。
在河北经济结构调整的版图中,工业不再“一钢独大”,装备制造业超过钢铁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依托保定、廊坊、承德、张家口市及众多特色城镇,商贸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正成为河北产业发展高地。数据显示,上半年河北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7%,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5%以上。
创新表现焕发活力
“一天动辄几万吨产量,技术拿过来,能跟我们的生产系统配上套吗?”在天津、河北的大型钢铁厂走访一圈,记者发现,河北和天津在钢铁、水泥、玻璃等典型行业对节能环保技术需求强烈,但信息渠道不畅、缺乏技术服务指导等问题让企业负责人多有顾虑。拿着从企业收集到的“技术需求单”,中关村管委会面向节能环保企业开启了技术众筹,11项节能环保合作项目签约,累计投资1.4亿元。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中关村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获得巨大动力。从上半年数据看,北京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增长16.7%,其中,环境保护技术、先进制造领域收入增速均在20%以上。中关村企业内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5.2%。
举办首届世界智能大会,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智能科技产业母基金,上半年,天津新增科技型企业7568家、科技“小巨人”242家,分别累计达到9.4万家和4135家。滨海高新区获批建设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全市139家众创空间入驻创业团队4150个,注册初创企业2408家。
河北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9.6%和20.9%,大幅领先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高科技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4.6%、22.2%,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分别增长1.4倍和49.6倍。
协同发展稳步推进
京张30所医疗机构启动对接、50个合作项目火热开展、2万余名患者当地就医挂上北京专家号……在京张两地签署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后,张家口医疗卫生领域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就医难、就医贵问题进一步缓解,京张医疗合作俨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亮点。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据统计,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减少355家,6成以上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其中城六区减少190家。部分市属高校外迁步伐加快,培训机构压缩31个;在北京周边地区,初步形成了33家医院或院区构成的医疗服务带。
天津与北京共同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未来科技城等承接平台,正与北京中关村、河北科技厅联合实施推进京津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行动计划。上半年,平台共引进京冀投资项目2061个,到位资金1255.6亿元,占天津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5.5%;其中引进北京项目772个,到位资金1088.4亿元,增长23.0%。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中,来自北京、河北的货物比重达到30.5%。
为了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河北石家庄全力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唐山曹妃甸全面承接北京城六区及中关村、亦庄开发区等园区产业疏解转移,上半年签约北京项目35个、总投资796.9亿元;保定与北京携手建设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打造河北的“中关村”;廊坊中关村软件园创新基地建设完工;北京保健食品产业转移滦南拉开序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