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求,有噱头,再加上高达万亿的庞大市场,生鲜电商从诞生之初便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2012年以来,淘宝、京东等行业巨头高调入局,让更多投资者认识到了这块无人染指的“金库”。此后的6年里,各式各样的生鲜电商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在经历过最初几年的火爆之后,行业的发展似乎变得有些不妙。
调查显示,2014年市场上3000多家生鲜电商竟无一盈利。到了2015年,这些商家依然在赔本赚吆喝。时任中国零售业生鲜研究中心委员的李长明在接受采访时坦言,99%的生鲜电商都在亏损。“黄瓜卖作黄金价”,生鲜电商的致命症结一直延续至今。
万亿市场的假象
高损耗,配送时效性高,产品标准难统一。生鲜电商的特性注定了它从生产到配送的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数不尽的困扰。首先是生鲜产品的仓储物流成本,不同于传统电商经常接触的服装及数码产品,生鲜运输对于仓储物流的要求非常之高,为了保证商品新鲜,要求运输速度必须要快,且途中不能出现颠簸。更为苛刻的是,期间要保证全程冷链,商品还不能在仓库中存放太久。
此前有冷链物流相关人士算过一笔账,“建一座小型保鲜库,单价为每平方米900元(制冷设备、库体保温),自建2000平方米冷库,每平方米需要2000元(土建、钢结构、制冷设备、库体保温等),冷库设备维护费,按照200平方米算,一年维护费1.5万元。”
仅仅是前期投入就让不少商家望而却步,更何况全程冷链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当初顺丰仅在成都一地打造冷链仓库就花费了3000万元,强如京东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使用第三方配送。
不仅如此,生鲜产品本身的高损耗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据了解,普通肉类的平均损耗率在10%以上,新鲜绿色食品的损耗率普遍还要更高。
于此同时,商品品质的“标准化”也是当下有待解决的一大困境。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就曾经说过,“水果产业的标准化体现在种植、采购和销售三个板块上,初级效益就是产销协同,最高级的效益就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在他看来,只有解决果品的品质和供应稳定,并对种植源头标准化生产干预,才能带来传统生鲜行业的整个互联网化,但种植是最核心也是最难的环节。”
新零售会是良药?
可是即便解决了这一切,真正让生鲜电商们头疼的却是终端派送的“最后一公里”。“远距离运输可以找大型物流公司合作,但最后一公里要靠自己解决。”
为此,商家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其中布局线下门店就是一项不错的方案。线上下单,门店配送,现将产品汇总至仓库,再逐一送达门店,门店在承担展示作用的同时亦用于储藏,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当然,大量的线下布局意味着金钱与时间的双重消耗,生鲜电商本身就极度烧钱,想要形成这种局面恐怕还需要长期的沉淀。
现如今,随着新零售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生鲜电商正尝试拥抱新零售,他们有些选择与线下商场进行合作,也有如盒马鲜生一般自主经营开店,更有甚者还建立了无人货架和便利店,然而各种尝试终究绕不开成本问题,新零售对生鲜电商的帮助还是太小了,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7年我国新零售商店交易规模其实只有389.4亿元,而2017年我国的零售市场总规模高达36万亿,新零售仅占0.1%。如此看来,想要盈利终究还是离不开电商渠道。
然而作为资本市场一致认为“蓝海”,生鲜电商真的会就测没落嘛?其实不然,4年的低谷依然有不少玩家挺了过来,有数据显示,生鲜电商市场如今正逐步迈入增长的稳定期,预计2020年以后将进入行业成熟阶段。届时那些打通了线上、线下渠道的商家或将通过精细化的运营完成蜕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